易地扶貧搬遷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頭號工程”,也是“五個一批”精準扶貧工程中最難啃的“硬骨頭”。2016年來,我縣開始對居住在山大溝深、脫貧困難的22104名群眾進行易地搬遷,按照自主自愿的原則,分別選擇集中安置、分散安置等形式,遷至山下交通便利的地方。系列報道《扶貧花開》今天播出——易地扶貧搬遷:挪出“窮窩” 喜遷新居。
清晨,云霧還沒有散去,隱約可以看到一棟棟兩層格局的徽派小別墅點綴在山間。青瓦、白墻、花窗.....田莊鄉百竹園村的村支書告訴記者,這里是村上一處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該安置點目前正在抓緊施工中,爭取在年前讓貧困戶能住上新房,過個好年。由于天氣的原因,沒有辦法看到集中安置點全貌,村支書帶著記者下山,來到了村上另一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相比山上的云霧繚繞,這里的房屋磚瓦梁棟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貧困戶蔣求才一家就是今年成功搬入安置房的,彩電、洗衣機、液化氣、自來水樣樣都有,雖說生活在農村,生活卻一點也不比城里人差。
據蔣求才介紹,他們一家四口原本居住在山上一間破敗的小木屋,不僅交通不便,家里水、電、網絡也跟不上,還有著地質滑坡的隱患,生活十分艱苦。她和丈夫兩人一年忙到頭,也僅僅能送家里的兩個孩子上學,修建新房子的念頭,她想都不敢想。得益于易地扶貧搬遷惠民政策,他們一家今年住上了夢寐以求的新居,生活有了寄托,日子也過得有滋有味。
村民們成功“搬下來”了,如何讓他們“住得下”、“能發展”,百竹園村的駐村幫扶隊想了不少辦法,依據當地的資源優勢,鼓勵貧困戶植樹造林,林中種茶,把“荒山窮山”變“秀山寶山”。同時村上也引進了一家大型毛茶加工廠,目前正在修建,貧困戶的茶葉有了去處,家門口也能實現就業,再不用一年到頭在外務工,脫貧道路日漸明朗。
在田莊鄉的文溪村易地扶貧安置項目,也正在如火如荼的推進中。這個項目捆綁大酉溪流域治理、污水處理、地質災害避險安置等項目資金,不僅設置了安置區還有商貿區、生態農莊區、非農莊產業區,彌補了分散安置缺少產業配套和遠離生產資料的不足,計劃用三年時間,將文溪打造成“美麗鄉村”、“特色小鎮”。
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問題的根本之策,同時也是脫貧攻堅“五個一批”中任務最重、難度最大的一批,政策性強,涉及面廣,操作復雜。為了能讓貧困戶挪出“窮窩”,拔掉“窮根”,我縣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縣級領導及工作組采取“密集調研、實地查看、充分論證”等方式,深入了解全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基本情況,聽取基層的困惑和建議,確保易地扶貧搬遷方案具有科學性、可操作性。在對象確定上,嚴格履行“一申請、兩公示、一公告”程序,按照自主申報、村鎮縣三級審核,三次公示后確定搬遷對象。在項目推進上,各鄉鎮、縣直單位結合各自職能,在規劃選址、土地調規等方面各負其責,合力推進項目建設。2017年計劃分散安置建檔立卡貧困戶1077戶4546人,截止8月31日,已完工861戶3635人,完工率達80%。計劃27個集中安置項目,安置建檔立卡貧困戶983戶3854人,已完工2個項目。
來源:安化電視臺
作者:鄧鴻瑤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