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扶貧對象、實行兜底保障、開展精準扶貧、同步建成小康。為確保打贏脫貧攻堅戰,充分發揮民政兜底脫貧重要作用,讓社會兜底對象與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進程相適應,共享小康創建成果。我縣全力織密織牢脫貧攻堅“兜底保障網”,確保在兜底脫貧工作中做到“應保盡保、應兜盡兜,一戶不少、一人不落。”今天,《扶貧花開》系列報道播出《全力織密“兜底保障網”,絕不落下一個貧困戶》。
王范龍是龍塘鄉桃仙村的村民,今年 47歲,家有6口人,80歲的老母親前年出車禍導致癱瘓,大兒子患有先天性腦癱,生活不能自理;二女兒和小女兒都在上學,全家六口僅靠王范龍夫妻倆種莊稼為生。王范龍的老家在深山里,因沒有通路,為了女兒讀書方便,6年前,王范龍花2萬元買下了村上廢棄的加工廠作為全家的棲息之所。這所木房子已經有40多年的歷史,現在,房梁和地板都被白蟻啃噬一空,用手輕輕一掰,就是滿地木屑。即使已經是破敗不堪的危房,因沒有能力蓋新房,王范龍一家6口仍居住在這里。
王范龍家是典型的因病因殘致貧家庭,雖然條件惡劣,但夫妻倆一直踏踏實實、勤勞肯干。早些年,王范龍外出務工稍有積蓄后,夫妻兩置辦了榨油機和打米機,打算靠其脫貧致富。卻因技術問題和經營不善,以失敗告終。自扶貧工作開展以來,王范龍全家都被納入了低保兜底保障對象,每月每人有253元的最低生活保障,每個月全家就能領到1265元的低保金。現在,因他家的房子已屬于危房,政府幫助他申請了危房改造資金;不僅如此,王范龍家正在讀書的二女兒和小女兒也分別享受雨露計劃和教育扶貧助學金;在縣民政局的幫扶和指導下,王范龍開始發展養殖業。今年,他建了兩畝魚塘,養了20只雞和2頭豬。記者粗略算了一下,僅貧困戶王范龍一家,就享受了低保兜底、產業幫扶、教育扶貧、危房改造等一系列幫扶政策。真正做到了“應保盡保、應兜盡兜,一戶不少、一人不落。”
黨的政策真的好,特困群眾可以吃低保,先申請,后調查,民主評議、張榜公示、初審、復審、一個環節不能少……”為讓廣大老百姓更好的了解政策,工作人員將低保政策編程《低保永遠是陽光保》的順口溜,并張貼在每個村的村務公開欄里,十分醒目。據了解,“低保兜底”是脫貧的最后一道屏障。保障兜底脫貧以家庭為單位,不將重殘、重病等個人從家庭中分離出來單獨進行兜底保障,杜絕“政策保”、“人情保”、“關系保”。農村低保制度兜底這一政策穩定解決貧困對象的溫飽,幫助他們盡快實現脫貧致富。
低保兜底,作為扶貧開發的一個重要途徑,讓生活在最底層的貧苦老百姓看到了希望、增進了脫貧信心。我縣在“低保兜底”扶貧上狠下工夫,僅2017年上半年,我縣就下撥社會保障兜底脫貧對象生活補助經費771.6564萬元,以絕不落下一個貧困戶的決心,不留“鍋底”地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全面建成小康“一個都不能少,一戶都不能落下”,使百姓生活質量越來越高。
來源:安化電視臺
作者:張蘭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