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前夕,友人給我寄來一盒安化云天閣茶葉有限公司生產的桑香茶,我沒有獨飲,我準備把它帶回家去,和父母一起在中秋的晚上一家人細細品嘗。
我們這里是茶葉的故鄉,對茶葉是再熟悉不過了。黑茶、紅茶、綠茶,我們村上了年紀的人都會做,我父母每年都會制做一些茶葉給我們喝。早前年做黑茶,去年就做了紅茶,今年清明前他們就早早上山采一些剛冒出一片兩片嫩葉的茶葉,制做成青茶(我們這管綠茶叫青茶)。各種茶葉,換著樣法供我們兒女吃喝。至于這友人送來的桑香茶,他們是第一次見識,而且又恰逢中秋,全家人在這濃濃的節日氣氛里,一起品嘗這獨特的桑香茶,想必別有一番趣味。
說起桑香和茶葉,曾經在我少年記憶的角落里,有一隅專屬它們的美好回憶和想望。十幾歲的時候,我曾往煙溪坐火車去溆浦,途徑煙溪715礦駐地附近,看到田地里成片綠樹,田地周圍山坡上鋪滿了綠油油的茶園。當時看到田地里的那些綠樹,我很詫異:因為我們村里的稻田種的都是稻谷,這田里種樹,豈不是浪費?跟我同座的人告訴我,那綠樹是桑樹,這里的人種桑養蠶,經濟效益比種稻子強得多。
我生長在江南,知道江南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起源地。知道種桑才能養蠶,養蠶才能吐絲,吐絲才能有絲綢,有絲綢才會有漢唐到明清到現在都連綿不絕的絲綢之路。知道西去的絲綢路上,馬和駱駝馱載的不僅是絲綢,還有江南景德鎮的瓷器,更有家鄉的黑茶。也知道古人有在房前屋后種桑樹和梓數的傳統(我們那種的都是梓樹),所以用“桑梓”代指家鄉故土。可是,如此近距離與桑樹相見,我還是第一次,而且絲綢之路上必不可少的絲綢和茶葉,逐根溯源,綠樹成蔭的桑林和綠油油的茶園在這偏僻的山村里,相鄰相伴在一起,我為我的發現和感悟而驚喜。這驚喜中當然也有滿眼的綠世界的生機勃勃,更有我無限美好的遐想:男人們在田地里搭著人字梯采摘桑葉,女人在周圍山坡茶園里踏歌而采。采回的桑葉喂著可愛的蠶寶寶,采回的茶葉制成黑茶、紅茶、綠茶,那茶葉和絲綢伴著茶馬古道悠悠西去。每每想到這,我眼前似乎呈現江南桑葉吐香,茶園濺綠的美好畫卷,耳邊似乎響起絲綢之路上的班馬嘶鳴,駝鈴作響。
如今輪月當空,月光如洗。菜園竹籬疏影,屋角桂子幽香,籬笆牽牛綻放。整個庭院顯得寧靜而溫馨。我給大家每人泡上一杯桑香茶,茶香隨著月光四散開去。母親說:“這桑香茶比我做的青茶香多了,隔很遠就聞到有清香味。”父親端起茶杯,放在唇邊,閉著眼,徐徐而聞,然后慢慢小飲一口,回味良久,嘴里才吐出兩個字:“好茶!”母親看著父親品茶的樣子,笑著說:“看你喝得一副酸樣。”父親很得意地說:“我們做的茶叫呷茶,見不得世面的,這桑香茶是好茶,好茶當然得細細而品。”我拿著它的說明書對二老說:“這桑香茶可是降血糖、降血壓的靈物,爸媽你們要多喝呢。”旁邊讀初中的外甥調皮地侃道:“喝了桑香茶,飯多吃,藥不呷。”妹妹撫摸著外甥的頭,對外甥和藹地說:“我們當年就是吃著你外公外婆做的茶長大的。”
是啊,我們這一輩就是呷著父母做的茶長大的??柿?,咕隆咕隆地喝茶;餓了,有時沒有菜,干脆把飯泡在茶水里胡亂吃起撐飽肚子就行。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農村人,沒少吃過茶水泡飯的。隔夜的茶也照樣喝,而且大人還說隔夜茶會治病——喝了隔夜茶,餓死郎中爺。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喝茶的品味也不同了,茶水泡飯權且當憶苦思甜。隨著做茶制茶工藝的進步,安化本來就是世界黑茶的故鄉,茶文化底蘊深厚,好茶不斷地出現也不足為奇,桑香茶也許就是屬于當中一種茶葉品質的創新吧。啜之飲之,不說滿口生香,進到肚里,卻是沁人心脾。它追求的不僅僅是口感,更主要的是把傳統黑茶文化與健康生命的理念化作縷縷清香,融匯在這泉釀茗煮的杯壺世界之中。
中秋之夜,我和家人泡著桑香茶,輪盞推杯。在這濃濃的親情里,我的思緒又徐徐襲來。少時偶爾看到的相鄰在一起的綠油油的桑葉和茶葉,竟然被制作成桑香茶擺在我面前,讓我觀,讓我嘗,讓我品,讓我思。我想,以后西去的絲綢之路上、茶馬古道中,一定會少不了這悠悠桑茶香,游子杯壺世界里,更少不了悠悠桑香桑梓情。
來源:奎溪鎮中學
作者:龔再華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