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年逾古稀,年少時喜讀文學作品,古今中外,兼納并蓄,工作后忙忙碌碌,便與文學絕緣。退休了,閑來無事玩電腦,2008年6月,在大弟拓華的慫恿下,始開博習詩,自學王力《詩詞格律》啟蒙。買了唐宋元明清各代詩詞選,每日品讀,不過效果甚差,放下即忘。近年來得詩詞習作四百余篇,常常是心思佳句推敲夜,夢覓新詞輾轉床。滋味甘甜唯自曉,春風舞筆色飛揚。在網上結識了一批詩友,互相切磋交流,,大大豐富了我的晚年生活。也曾在中華詩詞學會和研究院等組織主辦的詩詞大獎賽中獲獎,算是對近八年努力學習的肯定吧。 其實詩詞格律并非深奧難學,學通了就是這么幾件事:
(1)遣詞用字要按平聲仄聲的規則,在規定的位置要押韻,押韻和字的平仄都要按平水韻(古韻)或中華新韻(寫詞按詞林正韻)來查用。其目的是讀起來朗朗上口,聲調起伏,抑揚頓挫,有音樂節奏感;因為自古以來詩詞都是吟唱,不是看.要讀出聲。這是寫格律詩最基本的要求。我古新韻都用,感覺二者各有短長,它只不過是個工具,不必拘泥于一種。至于平仄,可以用同義詞,近義詞,別稱等來調整替代,還可以調整用詞的前后次序的來滿足平仄要求;要注意的是:格律詩,無論平、仄,白腳(不壓韻句的尾字)與韻腳的韻母相同,屬撞韻,需要避免。
(2)律詩一般有四聯,一般中間兩聯要對仗,特別是頸聯必須工對;一,三聯對,二聯不對仗的,曰偷春格;古詩中有三聯甚至四聯全用對仗的,也有一聯都不對仗的,不過都很少。超過四聯的叫長律,或排律,除了首尾兩聯其余各聯都要求對仗;絕句則可對可不對。一般來說,反對為上,正對次之,意似之對則有合掌之嫌;王力先生說“律詩的對仗不像平仄那樣嚴格,無原則地追求對仗的纖巧,是庸俗作風。”值得注意,但很難把握。
(3)謀篇構局有起承轉合的要求,律詩絕句都如此。但起承轉合并不是和1,2,3,4聯一一對應的,可靈活運用。而結得好歹最見功底。有從詩的本意結,也有散發開來結的。
(4)還有一些細節,如要講粘對,忌孤平,有拗救,句尾避免三連仄,三連平;還有變格,對仗忌合掌,句法忌四法合一,每句里不要連用同調仄聲字,一首詩里不押韻的句子尾字避免連用同調字,還要注意相鄰聯句的音節不要相同等等。有了變格和拗救,格律也就不是那么呆板的了。“135不論,246分明”是一種不準確的說法,不足為憑。掌握了粘對就掌握了平仄格式;孤平則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句中除尾字外有兩個平聲字就不是孤平,另一說是每句除尾字外須有兩平相連才不是孤平。前一種是底線,盡可能滿足后者。
(5)若是寫古風則不講平仄了,只需按韻譜押韻,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中間換韻,平仄韻還可以交替使用。
我認為格律到此,便可打住了。 不過想寫首好詩就不是一件易事了,它與作者的文學素養,藝術天分,生活歷練,人品情操,都有緊密的聯系。
具體到寫作,詩詞的立意十分重要,它決定了作品的意境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立意獨到,遣詞準確出新,巧妙謀篇,就有可能寫出佳作。我寫的都是從我所歷所見,有感而發,水平不高但都真情實意。不喜歡文字游戲和應酬,討厭無病呻吟,反對在故紙堆里炒剩飯。主張詩詞應該貼近現實生活,言情言事言志。 為什么現在的人覺得讀解和寫格律詩詞難呢?我以為主要有四個原因: 一是啟蒙晚,古代人從認字開始就學習<律韻啟蒙>了,而我們卻是從白話散文開始學認字的。雖然課本里也接觸過格律詩詞,但從來沒有哪位老師會對學生講解平仄押韻。 二是詩詞語法不同,我們學的是主謂賓定狀補,與我們生活中的用語相同。而詩詞不按這來行文,陸游的七律《書憤》是傳唱千古的名篇,其中頜聯“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就是幾個名詞連成。如果用白話文來寫這段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進犯歷史,就是數千字的文章了。十百來字要囊括天地人物風光情感,也不可能用常規的了。 三是思維邏輯不同。詩詞的思維是跳躍思維,盡管其字句有內在的聯系,但在字面上并不一目了然。這與我們日常的順理成章的思維大不同。 四是古代作者限于字數,為了涵括更多的事物,便常常用典故入詩,一句甚至三兩個字就是一個故事,這對不熟悉歷史和歷史人物的人,缺乏古代知識的人,就難讀懂了。此外由于古代作者所處的政治環境所限,往往借古寓今,用詞隱晦曲折,更增加了后人理解的難度。雖然準確用典能豐富詩詞內涵,但我寫作不用典,因為年紀大了,記憶差,原本就沒有根厎,用不好反而出笑話,使讀者如墜云霧之中,不明所云。 詩歌自先秦《詩經》以下,歷幾千年,深得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熱愛。歷代文人墨客和勞動人民留下了無數優美的詩篇,包括大量光輝燦爛的不朽作品。記錄了當時人民的喜怒哀樂和社會史實。文體也日益變化多樣,從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長短句,曲,賦,聯,散文,到現代散文詩等等,各代都有盛行的文體,按其成就而言,就有唐詩宋詞元曲等等。不過格律詩有著最強的生命力,自晚唐基本定型后,歷朝歷代都出現了一批著名詩人和大量傳唱千古的名篇。其實不管什么樣的文體,都能也應該言情言事言志。打個比喻,文體是個瓶子,可以有各種式樣,可以簡潔明快,可以古樸蒼勁,還可以豪華大氣,關鍵在于你往里裝了什么東西。總不能用茅臺酒瓶,裝上自家釀的老酒,也說是國酒,大家不認可啊。你把茅臺酒裝在可樂瓶里,也還是好酒。所以文體不存在優劣。我對詩的文體有偏愛無偏廢。你愛用什么文體就用什么。更不存在什么今古對決。不過寫律詩填詞就得遵其格律,就要按它的平仄和韻律,總不能湊齊了字數就叫律詩或詞了。那只能叫現代散文詩,當然,寫得好,一樣能得到朋友們喜愛和贊賞。崇古非今,崇今非古都不好。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吧!現在有的人沒有深入了解 ,掌握格律詩詞的內蘊,就叫喊要革它的命,竊以為這是一種嘩眾取寵的淺薄。 寫的文章都是發到各種媒體上,供大家欣賞,于是各種評論也就隨之而來,這就要正確待之,不以褒喜,不以貶悲。世界上雅俗共賞,老少咸宜,各類人等都贊賞的東西是少之又少的。對于我這個愛好者來說,自己滿意,還有些朋友喜歡就可以了。把好評當作鼓勵,把批評視為幫助就是了。我喜歡朋友來批評,辯之則明,難得有人指點啊! “為文須千斟萬酌,以求一是,再三更改。“鄭板橋之言誠矣!好文章是改出來的。辛棄疾寫《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推敲數月才拿出示人,岳珂(岳飛之孫)還批其用典過多,后人難懂,何況我等。 隨筆寫來,貽笑大方了,歡迎批評指導。
作者:胡馭華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