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種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堅實;沒有一種力量,比從群眾中汲取更強大。高明鄉立足加強社會管理新常態,創造性的開展民情直達工作,在全鄉12個村成立群眾工作站,百名干部常年駐村,走訪群眾,了解民情,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贏得了群眾的真心擁護。今天《駐村干部》系列報道帶你走進黑泥田村,看這里的駐村干部是如何腳沾泥,贏民心。
黑泥田村是高明鄉比較偏僻的村,村級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然而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黑泥田村并不甘落后。
“這個垃圾類,要如何提高這個自覺性。今天主要想跟我們扯那些事情。主要是這個垃圾亂丟的問題……“
駐村干部一周一次在群眾工作站集中辦公的日子總會給這個平靜的小山村增添許多生氣。村民徐紅霞早早的就來到工作站,在村民周立交反映情況后,她就迫不及待的邊說邊從后排走向前排。村級環境衛生始終是徐紅霞最關心的問題,她希望黑泥田不真黑,要綠起來,靚起來。
對于徐紅霞提出的農村清潔問題,村民康乾陽也深有同感,共建整潔、干凈的家園成為黑泥田村的集體愿望。
然而在這之前,高明鄉黨委、政府花大力氣在各村推進農村清潔工程的起步階段時,村民并不十分理解,黑泥田村同樣如此。如何改變村民長年形成的生活習慣,著實讓駐村干部闕鵬飛和他的同事頭疼了一回。
如何做到讓村民的生活垃圾不再亂丟,闕鵬飛和他的同事在統一村支部班子成員的思想后,逐戶上門做宣傳。
為了改善村上的環境衛生,闕鵬飛想辦法在黑泥田村建設了30多個垃圾池和22個大型塑料桶,每家每戶發放了一個小型垃圾桶,并聘請專人10天集中清運一次,確保村民的垃圾有地方可丟。然而,單純的增加環保設施、做思想工作還遠不夠徹底改變村民祖祖輩輩養成的生活習慣。
“反復工作沒效果,我們就帶頭到河里去撿垃圾,一開始他們也不理解,他們以為是作秀,是為了迎接領導檢查,他們大部分就邊看邊議論,第一次還沒效果,但經過兩三次后,他們就有人跟著我們一起撿,有人就自覺的跟旁邊人講要注意環境衛生。“
通過不斷完善村級衛生設施,加大宣傳和駐村干部帶頭搞衛生,黑泥田村的環境衛生有了很大變化,村民的生活習慣也正在悄然的發生著改變。目前,高明鄉在鞏固農村清潔工程成果的同時,按照垃圾分類處理原則,對垃圾進行渥肥、回收、澆地、燃燒,力爭家家戶戶垃圾不出門,同時在村上提倡不使用一次性杯子和餐具,減少垃圾總量,黑泥田村正向著“村容整潔、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新農村邁進。
駐村日記:高明鄉闕鵬飛
長期的辦公室生活讓我覺得群眾工作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尤其是在和來訪群眾接觸時,有一種“談群色變”的感覺。但是近期來的駐村工作讓我發現,群眾并不是老虎,我們的群眾都是善良的,今天看到我用手撿垃圾為我拿來鐵夾的大叔、和我一起撿垃圾的幾位大嬸、一起將垃圾鏟上拖拉機的小伙子等等,他們都有一顆善良的心。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心地善良的人首要的一點就是愛人!”農村工作與群眾工作也是一樣,感覺群眾不好交往,是因為沒有去接近他們、了解他們,讓他們覺得你難以交往;感覺農村工作不好開展,是因為沒有深入、沒有找對路子、不敢甚至不愿去找路子。如果深愛著工作站的工作,那么就會發現,從發現問題、尋求方法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一次自我升華的過程,期待下一次辦公日的到來。
來源:安化電視臺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