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常年駐守村里和老百姓緊密相連,為發展村級經濟,幫助鄉親們脫貧致富想辦法、出點子;他們心里裝著百姓冷暖,靠雙腳丈量民情,用真心融入群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駐村干部。由我臺聯合高明鄉推出的大型系列報道《駐村干部》今天正式開播,通過高明鄉群眾工作站這個平臺,讓我們跟隨記者鏡頭走進駐村干部這個群體,感受他們的成長與辛酸、煩惱與喜樂。
每周二是高明鄉眉毛村支部最熱鬧的一天。在眉毛村村支部,陸陸續續有群眾走進來,有的來咨詢政策、有的想政府出面協調糾紛、有的想請鄉干部代辦事情。根據高明鄉群眾工作站的規定,每周星期二是駐村干部集中接訪辦公的日子。新招錄的省選調生侯勇毅一來就被下放到眉毛村駐村,跟著鄉干部寧峰學習基層工作經驗。今天是集中接訪的日子,他早早的就來到村支部,做好接訪前的準備工作。
眼前正在辦事的村民叫高多奇,他是眉毛村的五保戶,按照政策,政府每月免費送他10度電,由于身份證上的姓名和實際使用的名字有出入,這一優惠政策在他身上一直沒落實。村上的電力干部要他到鄉政府打個證明,把名字更改過來,由于年事已高,再加上眉毛村到鄉政府有二十多里山里,又不熟悉政府工作流程,改名字的事就一再往后拖。經過侯勇毅和村干部前一輪的集中宣傳,村民對群眾工作站有了一個大概了解,今天高多奇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到了村部,發現果然有駐村干部在現場辦公。駐村干部不但幫他開出證明,還答應幫他到派出所把名字改過來,并告訴他下周二就能享受到電費的優惠政策。
按照高明鄉群眾工作站的要求,駐村干部從星期一到星期五都要駐在村上,每月至少走訪群眾50戶,把政策帶下去,解釋清;把問題收上來,解決好。從上午八點半到十一點,前后就有七位村民到村部來辦事。據眉毛村副支書高細娥介紹,自從群眾工作站正式推廣以來,收集群眾意見七十多條,化解各類矛盾五十多例,幫助村民代辦各類事情一百一十多件次,方便了群眾,增強了干群關系。
正在駐村干部忙著答復村民提問的時候,高明鄉黨委書記謝智興悄然從后門進來,見到有不少群眾在辦事,他找了靠邊的位置坐下。面對書記的突然造訪,村民和駐村干部并不驚訝,每周二他都要來“旁聽”,檢查駐村干部的“作業”,聽一聽村民對群眾工作站的意見。
時間不知不覺到了飯點,前來辦事的群眾也陸續離去,謝智興檢查完駐村干部的”功課“后,原本喧鬧的會議室變得安靜了下來。侯勇毅還在一旁整理上午群眾交辦的事情。在仔細對照村民走訪筆記和今天上午的來訪登記后,他發現上個星期向他反映村組公路問題的十一組村民歐陽偉才今天還沒來,在向書記說明情況后,侯勇毅想再到歐陽偉才家里去,當面給他答復。
吃過午飯,侯勇毅一行就往歐陽偉才家趕,兩公里山路,步行需要半個多小時。一路上,謝智興關切的詢問侯勇毅在基層的工作、生活情況,并不斷叮囑他要注意總結基層工作方法。
走進歐陽偉才家,見到鄉黨委書記和駐村干部來訪,在不遠處修路的村民紛紛圍了上來,侯勇毅乘機把鄉政府印發的公開信和村民基礎信息采集表分發給大家。
利用中午休息時間答復完歐陽偉才的問題,侯勇毅要趕在下午三點前回到村支部。駐村短短一個月,侯勇毅說他幾乎跑遍了眉毛村的每個小組,村里許多人都認識了這個大學生駐村干部,他也和村民們建立了難舍之情。
駐村日記:高明鄉侯勇毅
2015年7月,我離開了熟悉的校園,來到高明鄉工作。讀書時,我認為駐村干部就是在政府坐著,等著村民來上訪,直到我自己當了一名基層干部后才發現與想像中的完全不同。
8月11日,我跟村會計借了輛女士摩托車來到十一組。發現十一組因地勢較高,所“修”的路全部是盤山的泥巴路,路面因山體垮塌、雨水沖洗而溝壑縱橫,達不到路基硬化標準。我把他反映的情況認真做了記錄,估計是聽到干部下村走訪民情的消息,來到組長家的老鄉越來越多,一個堂屋都擠滿了,我把他們所反映的問題一一都做了詳細記錄。忙活了一整天,雖然有點累,但我感到我真正站在了群眾堆里。
來源:安化電視臺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