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關注《落實“3+2”系列報道——鄉鎮篇》。今天我們走進縣城南區,十多年前,這里還只是一處零星散布著農戶的小村莊。2004年,縣委縣政府高瞻遠矚、審時度勢,響亮提出了“加快縣城擴容提質、十年再造一個新縣城”的戰略目標。十年后的今天,縣城南區迎來了發展的新浪潮。
縣城南區地處美麗的資水之濱,與縣城東坪隔江相望,下轄四村一場,總面積17平方公里。歷屆工委、管委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深入推進“3+2”發展戰略,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縣城南區管委主任劉衛方告訴我們,2014年南區的財政稅收已經達到9400萬元,今年有望超過1.1億元,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達到1.6萬元,比十年以前分別增長了15倍和4倍。目前縣城南區基本形成了改革創新上升空間大,市場要素吸納能力強,新興第三產業發展的后勁大,城市服務功能基本完善的現代化新城。
縣城南區作為安化縣委、縣政府“3+2”戰略中城鎮建設的主戰場,城鎮規劃是開發建設的靈魂。為實現縣城南區的科學發展,管委會秉著“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的理念,堅持“新思路、高起點、大手筆”的標準,請專家擔綱,召開多層次的座談會,廣開言路,集思廣益,制訂了遠景發展規劃和分期分段開發目標。
“到目前為止我們的城市的框架,道路骨架,城市服務功能,產業發展的定位都已經基本形成”。劉衛方說,縣城南區已經基本達到生態宜居,現代化發展的一座新城。
征拆工作跟不上,開發建設的進度就無法推進。南區規劃區背山面水,開發空間有限,共有可建設用地2.48平方公里。怎樣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做文章,既保障城鎮建設發展的需要,又確保被拆遷安置居民獲得與新型城鎮化同步發展的機會?劉衛方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經過十多年,南區工委管委基本形成了依法拆遷和安置拆遷相結合的工作思路,以包干負責和做工作的工作機制互相推進,目前工作成效十分明顯。”南區把征拆工作作為第一要務來抓,科學制定拆遷安置方案、合理確定安置時間、實行包干負責工作機制,十年來共計征收土地3100畝,拆遷房屋80026平方米,拆移墳墓2700冢,為開發建設用地提供了有力保障。
安置房建設根據區里的統一標準,實行分戶聯建,大小、規格、形狀和外裝修統一。一戶分配120平方米的地基,可建三個門面帶六層樓房,好的門面一年的租金現已在2萬元以上。
拆遷戶諶萬國告訴記者,南區開發不是把原來的居民拆遷出去后,全部用于招商建設,而是首先設計了由村民向市民轉型的基本路徑——通過就地安置居住,發展第二、三產業,消化吸收原有農村勞動力。
“縣城南區的發展方向是要成為生態宜居,第三產業服務發展的功能非常完善的現代化新城。”劉衛方說,“在產業定位方面著力定位,縣城南區確定了十大功能分區。”通過十年來的開發建設,南區的產業結構不斷完善,城市功能不斷健全,城市框架不斷拉大,逐步形成了以安化二中為中心的文體、教育區,以盛世第一城為中心的高檔住宅區,以政法大院為中心的行政辦公區,以陶澍文化廣場為中心的休閑娛樂區,以華天假日酒店為中心的商旅接待區和雪峰湖大道旅游觀光區等。“茍日新,日日新”。求新求變求發展,是縣城南區自信自強的精神實質,未來,一個更加宜居宜業宜游的魅力南區將會閃亮安化。山水新城,讓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彭瑾業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