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區面貌的改變,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作為國家級貧困縣的安化,需要政府沉下心來樹立正確的事業觀和政績觀,持續不斷的努力。 我縣自2008年12月提出“做深礦產業,做強茶產業,做響旅游業,加快交通和城鎮建設”的“3+2”發展戰略以來,集中力量,科學統籌,一屆接著一屆干,一以貫之謀發展并取得顯著成效,為鼓舞發展士氣,傳遞各鄉鎮立足當地資源稟賦,落實3+2戰略的信心和張力,我臺特推出大型系列報道---《落實“3+2”---鄉鎮篇》,今天我們走進奎溪,了解這個礦業重鎮如何實現生態升級。
一提到奎溪,很多人自然而然會想到渣礦。這個成功轉型的百年老礦在奎溪的工業產值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與辰州礦業成功對接后,它有了跨越式的發展,而奎溪的鎮域經濟又上新臺階,然而和許多老工業基地一樣,轉型與蛻變,已經成為支撐其不斷前行的唯一出路,一個產業的發展,迸發出這個鄉鎮的進城,今天奎溪的故事,就先從我身后的湖南安化渣滓溪礦業有限公司說起。
投資4000多萬元的新尾礦庫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到目前為止,1200米長的主隧道工程已完成950米,三條支隧道和滲漏工程已全面完成,壩體工程有望在5月底正式啟動建設,渣滓溪礦業有限公司“8+1”技改工程已累計完成投資3.2億,重點工程建設順利推進,2014年公司共生產精銻2133噸,實現銷售收入7735萬元,實現利稅1400多萬元,自2009年7月改制以后的渣礦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
湖南安化渣滓溪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曾慶彬告訴我們,投資將近4個多億,進行系統改造升級,從原來的2千噸的產量翻了一番到5千噸的產量,利潤也得到了持續的增長。
渣礦自2009年7月改制前存在規模偏小,工藝落后,人才匱乏,資金短缺,職工思想觀念陳舊等一系列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受市場、體制等因素的掣肘,這一工業“航母”,曾一度處于停產狀態,職工僅靠最低生活費維持生計。面對改制的阻力和壓力,鎮政府大力做工作,公司實施“抓發展、促穩定、轉觀念、立標準、建機制、樹形象”的工作方針,成為集采、選、冶為一體的綜合型銻品重點生產基地,展現出鳳凰涅槃的傲人新姿。
通過6年的改制,員工的收入得到持續的增長,公司進一步完善了薪酬福利體系、提高了職工福利待遇,占地60畝左右的華峰新城生活小區投資1億多修建了540套住房,使職工的生活環境得到了一種徹底的改觀。
礦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提高資源利用率,這幾年渣礦每年都投入了幾千萬用于資源的獲取,整個資源的有效利用以20%到30%的速度在遞增,金屬量也從原來的兩萬噸增加到現在十萬噸,規模的擴大對殘貧礦的利用延緩了企業生存的壽命,對原來的低品位礦石進行了綜合的利用。
湖南安化渣滓溪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曾慶彬告訴我們在廢氣廢渣廢水方面他們下重金,先后投入六千多萬對三廢進行了全面升級改造,排放的指標都優于國家。
礦產是奎溪的支柱品牌,是強鎮之本,實施好渣礦8+1的工程,維護好渣礦優良的生產、生活環境,是本屆黨委政府在發展層面上,最大的任務。奎溪鎮黨委書記楊正華說,2015年奎溪鎮將在縣委政府3+2發展戰略的指引下,堅定圍繞礦業重鎮、生態名鎮這一定位,突出黨建、 項目、產業、民生這4個方面 全面實施一場一庫兩橋三條路建設,努力實現3個目標,即優美集鎮、優良環境、優勢冬種,為安化西大門嶄新形象的打造,進一步夯實平臺和基礎。
除了礦產業,奎溪的生態環境得天獨厚藏在深閨人未知。每年在油菜花開季節,奎溪千畝油菜田都會吸引周邊縣和鄉鎮的游客慕名來拍照。近年來,奎溪鎮加大土地流轉工作力度,新發展油菜種植10000余畝,并引導農民成立專業合作社,進行農業現代化運作。
奎溪鎮副鎮長陳志光表示,奎溪鎮黨委政府計劃加快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抓好糧食與油菜優勢產業生產,把新龍、黃沙溪、白羊、永興、奎溪、言槐等適宜種植油菜的區域打造成油菜產業帶,嘗試將我鎮S308線和煙奎線沿線打造萬畝油菜觀光示范園。
生態是奎溪的一個品牌,這里有國家級原始深林,有被譽為全世最美鄉村的銀玄風光帶,奎溪鎮對生態的定位是,山青、水綠、人美、風景極盛,為此奎溪鎮將繼續抓好立項爭資,抓好城鎮建設,抓好民生工作,著力做好優美集鎮、優良環境、優勢冬種,不斷完善惠及民生的項目,增加百姓幸福指數。
作者:彭瑾業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