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市鎮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鎮,長期以來,受區位及資源制約,以小農經濟為主,人民群眾生活水平較低。而就在五年前,冷市鎮積極響應縣里的“3+2”發展戰略,量身定做五駕馬車,驅動茶產業騰飛,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落實“3+2”戰略--鄉鎮篇》今天為您講述冷市鎮發展茶產業的故事。
走進冷市鎮,一片片美麗的茶園映入眼簾,讓人印象深刻。冷市鎮黨委書記周華山跟我們說了一組數據,截至2014年底,冷市鎮共建成97處茶園基地15000畝,建設優質良種茶苗繁育基地230畝;建成并投入使用高標準茶葉加工廠2座,年加工能力突破20000擔,茶葉稅收突破3000萬元。而就在5年前,冷市鎮還是一個沒有規模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的鄉鎮。
冷市鎮發展的轉折就在2011年,當時,省、市高度重視茶產業發展,針對茶產業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縣里則把茶產業定位為我縣的支柱產業,將“做強茶產業”寫入了“3+2”發展戰略中。冷市鎮黨委政府通過調研分析,決定順勢而為,搭上這輛政策快車。在確定了“以茶興鎮、以茶富民、茶旅一體化”的發展思路后,冷市鎮黨委政府出臺了《茶產業發展意見》,制定了2011-2015年茶產業發展規劃。該規劃的主要內容是力爭在3-5年內通過土地流轉建設“兩帶四片”,即資江沿岸帶、茅東公路沿線帶、南華片、三洲片、中溪片、紅巖片的萬畝有機茶園基地和百畝優質茶苗基地,力爭到2015年,全鎮年產黑毛茶突破5萬擔,實現產值5億元,稅收2000萬元。而規劃里的這些目標,冷市鎮在2014年就已基本完成。
冷市鎮鎮長陽鋒說,發展茶產業,冷市鎮重點下好總體規劃這步先手棋。按照五年一個周期,在茶園基地建設、苗圃培育、企業服務、配套引導等方面統籌規劃。
今年年初,冷市鎮對第一個茶產業5年規劃中的目標進行了科學的調整,將產值目標提高至10億元,稅收目標增加至5000萬元。按照設定的規劃,冷市鎮將通過引領、宣傳、培訓、土地流轉、優惠政策五駕馬車,并駕齊驅,強勢推進茶產業的發展。為發揮行業引領作用,冷市鎮于2011年成立茶葉產業化建設領導小組和鎮茶葉協會和農民茶葉專業合作社。
從2011年至今,冷市鎮白沙溪茶葉專業合作社從300多戶發展到500多戶,茶園面積已發展到4000畝左右。茶農們與華萊、怡清源等茶企共同成立了合作社,在全鎮上下形成了喜茶、種茶、品茶,關心和參與茶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為解決種茶用地問題,冷市鎮加強了土地流轉。即采取招商租賃、“公司+農戶+基地”、“合作社+農戶+基地”、“大戶+基地”等模式,推進茶園基地建設。湖南華萊葉子茶廠就是土地流轉的受益者之一。
湖南華萊葉子茶廠廠長劉林福告訴記者,他們與農戶簽訂合同,租用20年,前3年每畝付給農戶350元,后3年每畝是360元、370元、380元依此類推。
“除了縣委縣政府每畝補貼1000元的政策外,我們還通過企業贊助,通過財政資金補貼等各種方式,為我們基地的種植大戶和農戶免費提供茶苗。”陽鋒說,冷市鎮政府積極對接華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白沙溪茶廠、怡清源茶業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爭取到三家茶企無償提供優質茶苗1500萬株以上,極大地促動了農戶開發茶園基地的積極性。除此之外,鎮政府還投入200萬元以上,建設300畝茶苗繁殖基地,緩解茶苗緊張的狀況。
目前冷市鎮共有高標準茶葉加工廠4家。今年以來,冷市鎮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優化經濟環境,以優惠政策和誠信、優質、高效的服務吸引了山嶸有機生態茶葉公司等茶企落戶。如今的冷市,在茶產業的蓬勃發展中煥然一新,在下一個五年,冷市鎮政府又早已制定了詳細的茶產業發展規劃。
冷市鎮黨委書記周華山說,通過下一個5年計劃,冷市鎮將努力打造三大平臺,第一大平臺就是茶文化種植體驗平臺,讓來冷市的人都懂得我們的茶,怎么從茶苗發展到茶產品;第二大平臺就是打造茶葉加工文化體驗平臺,那就是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像華萊一樣的戰略投資者,壯大茶葉企業的規模,拉伸我們的產業鏈條,提升茶產業對鎮域經濟的貢獻力;第三大平臺就是按照明清徽派仿古風格和梅山文化為底蘊打造茶鄉古鎮,建立一個茶旅文化體驗平臺。
作者:蔣越揚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