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當我把腳踏進這個院落的那一瞬間,這座院落就給了我一種強烈的孤寂靜穆的感覺。除了我和戴君茂文,一個人也不見,一點聲響也沒有。我仿佛面對的是一個垂暮的老人:著一襲很舊很舊的打了補丁的長袍,臉上的皺紋深深地鐫刻著長長的歲月的滄桑;一動不動地坐在一張古樸的掉了漆的老式的座椅上,胡須自然花白,門牙當然缺失,渾濁的目光也不見如何精彩,只是定定地向著對面的山巒眺望。感覺這個老人歷盡劫難和磨練,極有故事也極具內涵,好象一篇耐得住咀嚼和回味的文章,總是抓著你的目光,勾著你的情緒,叫你靜靜地坐下來,翻開它塵封的冊頁,尋覓和梳理那一管細細的幽幽的文化的泉源和水脈。
這就是劉家大院,也叫花屋,位于鹿角溪——一個相對比較閉塞,而風光卻極其優美的地方。鹿角溪有一個極妥貼的比喻:梅城的后花園。張古山、楓樹侖、柏樹侖、線柳侖以及倉子侖諸峰環繞一溪碧碧的流水,其形極象鹿之犄角,故因之得名。鹿角溪是一只金碗。鹿溪水向東流注入洢水,原先在茍家洞處有一關山,兩山關合,流水僅從一洞穴中瀉出。過此處有騎馬者下馬,乘轎者落轎之說。后劉氏先祖發達,覺出入不便,用炸藥將關山炸開。有風水先生認為,此舉打破了金碗碗邊,甚為不利。故劉家三座聲名顯赫大院,近百年盡呈頹勢;劉氏一族,不但未叨先祖榮光,卻反而歷盡磨難,源于此也。此雖為戲說,卻包含人世多少無奈和喟嘆。鹿角溪是個聚財的寶地。從線柳侖高高的山巔鳥瞰,其形如同一條大船,船頭朝西,是一艘上水船。船之前頭,有五個小山包,稱為五個金元寶。在戴家墳山處,有一千年古楓,其蓋擎天,枝葉伸展開來能罩數間房屋,人們稱為船之帆。后此樹被毀。故又為風水先生所詬,以為破壞了財船上行之勢。鹿角溪因為是塊聚財寶地,故出財主。百多年前,劉靑源父親劉鳳鳴及其祖輩,應運而生。他們篳路襤褸,歷盡艱辛,終于創下偌大一片家業,成為遠近聞名顯赫財主。當地老人稱,從鹿角溪到梅城到仙溪,他們腳可以不踩別人的地。雖然有些夸張,但其家族財大氣粗興旺之象卻是實情。發家以后,他們修了三座劉家大院。鹿角溪兩處:老花屋和花屋。劉家大院為什么稱花屋,是很有深意的。于旁人而言,劉家院落花團錦簇,極顯繁華,故其花也。于劉家大院主人而言,既取花團錦簇之意,又花者華也,喻榮華富貴。況救苦救難大慈大悲覌音菩薩腳踏蓮花,佛教中菩薩拈花微笑,花者,禮佛向善,取其禪意也。老花屋為最古老根基,現在損毀嚴重,但仍保留部分舊貌,其輪廓依然歷歷分明。老花屋原有一巨型匾額,有三米多長,一米多寬,為府縣所賜,彰其仁善也。文革中,被毀,據說做成了乒乓球桌,甚為可惜。另一處劉家大院,位于仙溪圳上,據稱其規模更大,五十多年前毀于一場大火。
劉家大院是一座典型的明淸建筑風格的大院,占地3600多平方米,分主院和東西兩院。修建于1901年,修建人劉淸源﹙應為劉青源,碑文鐫刻有誤。﹚。因保存相對完整和具有很高的文化和歷史價值,而這么具有規模和文化品位的院落又極其罕見和稀少,象大熊貓一樣,極顯珍貴,故以省之名義掛牌進行文物保護。
大門朝南。大門框為方型長條石所砌,門外有柱,曾掛門聯,后被毀,聯不存。靑磚墻,三合泥粉刷,現盡脫落。槽門上方有彩繪,我們未作詳盡考證。其正中疑為八仙飄海,左右為琴棋書畫,麻姑獻壽。門檐處彩繪能識,為天宮賜福,指日高升。此彩繪構圖奇巧,人物栩栩如生,很見藝術功底。百年之前,能于墻上繪此圖案,其工匠,可謂神乎其技。而三合泥,不知摻入何物,百年風雨仍存原貌;所繪顏料,不知如何調制,三萬多天仍保原色。古時工藝,何其高超。西面有側門,粉刷處仍依稀可見門聯,其聯云:閑中歲月鏡里乾坤萬物內觀皆學問,關塞風清江河浪凈諸君有愿達升平。橫批:閑關。此聯可見大院主人心態和文化品位。特別是此聯書法,實為上品。人稱為大書法家黃自元手筆,我于書法沒有硏究,不知確否?不過此聯亟待采取措施保護才是急中之急。跨過槽門,進入大院。東西一溜排開,谷倉也。鹿角溪人稱大院劉氏能收數千擔毛谷,無倉,焉能貯之?槽門兩邊,有兩間木柵監牢。從建筑風格看,似為大院修建后所改。為什么修監牢,修于何年,已不可考。鹿角溪老人回顧,劉鳳鳴、劉青源待下人極善,在當地囗碑甚好,不可能修監牢關人。極有可能是抗戰期間駐軍118師或土改期間所為。大院中間為一土坪,沿槽門鋪條石進主院,院內廊柱皆青石磉礅托柱。窗為鏤空雕花,式樣極為古樸,工藝極為精湛。更為奇者,整個院落四方,其柱木制橫匾上均鏤刻大字,槽門左右為:左宜。右有。正院為:福祿。壽喜。東西兩院為:龍鳳。吉祥。長生。富貴。一定為當時名家所書。木板上雕刻書法作品,我頭一次見到。其難度應該超過石雕。所以這幾件作品實在應為珍品,應加以特殊保護。劉家大院木雕作品甚多,不能一一細述。從題材看,山水、花卉、瑞獸、翎毛、蟲魚等等,從表現手法看,有浮雕、透雕、圓雕等,風格粗獷、拙樸。十分注重藝術美感,深浮雕、圓雕、鏤空等技法并用,精細繁復無以復加,構圖錯落有致,層次分明,毫發畢現,栩栩如生,達到了木雕藝術的很高境界。特別是老花屋的一塊木雕,我個人以為十分珍貴,千萬不要隨便損毀。
劉靑源及其先祖,為什么選擇這里修建劉家大院。據說,當時有一頭大水牛,這頭水牛極其高大,極便是后來進大槽門牛角要彎一下才能過。這頭水牛還有極神奇之處。據說有次走到這里,牛腳踩下去,一個蹄印一個福字。劉氏先祖大喜,故在此修建劉家大院。修建時,屋后山上喜鵲成群,更呈祥瑞。后來那水牛蹄踩福字離開此地,悠悠然到別處啃青草去了。有一風水先生私下嘀咕:牛將福字踩進來,又將福字踩出去了,只怕能修大院之人卻不能享受大院之福啊。劉家大院建成以后,確實歷盡風雨滄桑,有幾件大事在這里記敘一下。一是抗戰期間,為了防止日軍飛機有可能對梅城老縣城的轟炸,民國大學遷到鹿角溪,有三百多學生,劉家大院既成了教室,又成為了教員和學生生活宿舍。現在鹿角溪有一個叫陳啟寧的村民,其名字就是當時的教務主任宋主任起的,是希望開啟和平安寧的生活吧?據現在90歲的村民陳義兄介紹,安化早期的共產黨人,如:熊邵安、姚炳南、盧天放、熊啟凡、劉奧郛等人就在民國大學,或為老師,或為學生。還有一個學生叫伍修權,是不是后來的伍修權將軍?我查閱了一些資料,覺得可能性不太大。陳義兄老人記得真真的,可能是重名吧?抗戰期間,有一支部隊,可能是參加常德會戰后來到這里修整的,叫118師,有兩個團,但人數可能一個營都不到。也駐扎在花屋里。這支部隊軍紀松馳,在地方聲譽極差。至今當地仍有一句嚇唬小孩子的囗頭禪,叫:118師來了!這支部隊后來開赴新化。鹿角溪有個叫魯子安的人,是118師的一個排長,人稱魯排長,就在當地娶妻生子,安下家來。他的兒子魯國保,現為鹿角溪村民。劉家大院土改時作為浮產分給當地貧雇農,有13戶人家從此居住在劉家大院。
劉家大院自1901年修建至今,就成了中國近現代史的一個安化鄉村的濃縮版,它靜靜地躺在鹿角溪,無聲地訴說著那些歷史風云。它是那么地冷靜和超脫。它吿訴人們:那些創業的先祖們是如何的篳路襤褸?他們追求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如何美麗和堅韌。同時,劉家大院又是近現代安化鄉村建筑文化的濃縮版,它吿訴我們那些創業的先祖們是如何地超凡脫俗,充滿智慧,具有那么精湛的技藝和高超的文化品位!我真的被大院所震撼。在鹿角溪,我遇到了龍支書、陳支書等村委一班人,他們向我敘說了村委一班人“保持就是發展” 的理念,決心把鹿角溪建設成梅城的一個美麗的后花園,他們是那么地充滿自信。我相信他們,看好他們,為他們喝彩!
鹿角溪的明天一定更美好。劉家大院也一定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而煥發出新的文化的光芒!
來源:梅城鎮中學
作者:陳明和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