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已去世整整十年了,但我卻一直在心里懷念她,惦記著她的好;在和朋友同事聊天、拉家常時,也總是提及她。
婆婆是一位典型的家庭婦女,沒有工作,文化程度也不高,但卻懂得很多人生的大道理。在別人看來難得處理好的婆媳矛盾,在我們家卻是一派和諧景象。老公家三位兒媳都與婆婆的關系相處得很好,這一切都要歸功于婆婆。我聽老公家的親戚說,那時老公的奶奶,也就是婆婆的婆婆,對婆婆相當的刻薄,她受盡了奶奶的氣。俗話說:“多年的媳婦熬成婆”。按理說,等她做婆婆了,可以揚眉吐氣了,可以對兒媳婦頤指氣使了,但婆婆沒有這么想,更沒有這么做,而是很通情達理,設法為我們做兒媳的著想。記得和老公剛結婚時,住在婆婆家。老公那時還在鄉鎮上班,有時要工作十多天才能回家。我當時只有二十多歲,正是好玩的年齡。婆婆看到我下班后足不出戶,便主動對我說:“你可以回娘家去住幾天,也可以約上同學、朋友到我們家來玩。”婆婆就是這樣一位能替別人著想的人。
婆婆雖然只讀過小學三年級,但她卻認得很多字。看電視時,她都能看懂電視里所表達的主題,電視屏幕上的字幕絕大部分她都認識,并且眼力還很好。比如說這部電視劇中某位演員在另外一部電視劇中又扮演了一個角色,她一眼就能認出來,有些甚至連我都沒有覺察到。婆婆給我帶孩子的那兩年,我下班回家,總是看到她正在教兒子念書上的兒歌。當念到:“小小鴨子呷呷叫,走起路來搖搖”時,她抱著兒子,祖孫倆一起學鴨子搖搖擺擺的樣子,形象逗人,其樂融融。在我眼里她根本就不是一位沒有讀過書的人。 婆婆雖然是從舊社會走過來的人,但她的思想卻一點也不陳舊、封建。兩個哥哥生的都是女兒,照常理,老人肯定希望我生個兒子。但我嫁過去后,她從來沒有流落過半點想要我生個兒子的心思,沒有給過我一點點壓力。相反,我懷上孩子后,她還怕我有思想包袱,反而安慰我說:“伢子妹子一樣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婆婆對我生男生女的態度一個樣,我還有什么顧慮呢。 婆婆對兒子、媳婦、女兒、女婿、孫子、孫女、外孫女、外孫個個和藹可親。盡管她經歷過很多人生的磨難,卻總是能樂觀地面對人生。兒子生下來后,經常犯小感冒,稍大一點,又有點調皮,我總覺得養育孩子是一件很辛苦的事。這時,婆婆總是樂呵呵地鼓勵我:“現在你們年輕人只帶一個崽有什么難的?我保證你味都冒探到兒子就長大了”。兒子在不知不覺中長成了一個一米七幾的大學三年級陽光男孩,現在我回想起他的成長過程,真如婆婆所說:“味都冒探到就長大了”。兒子小時,偶爾有不聽話的時候,我心情煩燥,想打兒子,婆婆耐心地開導我:“帶小孩子要耐煩一點,要多表揚,不能打罵。我的四個崽女,我從來沒有打過、罵過,個個都聽話,個個都有出息。”現在想起來,婆婆那時的觀念和當今流行的“好孩子是夸出來的”、“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這些教育理念,不正是同一思想嗎?
婆婆是個樂于奉獻的人。公公退休前是一位農村干部,幾十年在基層工作。婆婆一個人心甘情愿在家養大四個兒女,從無怨言。公公為了工作,有時幾個月才能回家一次。每次回家婆婆都為他安排得妥妥當當,收拾好行禮,要他安心工作,家里的一切事都不要他操心。在婆婆的細心照料下,家里的經濟條件雖然不是很好,但收拾得井井有條,一塵不染。四個兒女都憑自己的才干,都找到了合適的工作。我生兒子的那年,正好遇上家里建房子,婆婆既要操心家里建房子的大事,又要來為我帶孩子。往返奔波,相當勞累。按理說她那時也年近古稀,完全沒有義務來為我們照管小孩子。但婆婆考慮到我們夫妻倆要上班,又要操勞家務、帶孩子,為了不影響我們夫妻的工作,她毅然擔負起為我們照顧兒子的重任。 婆婆很能干,家務事樣樣精通,女工活做得件件細致。做壇子菜、打毛線衣、做粑粑、煮甜酒,都是她的絕活。并且從不保守,總是將自己的經驗傳授給他人。與街坊鄰居的關系處得相當好,她在那條街住了幾十年,從未和人紅過臉。街坊經常來請教她做女紅的技術,她總是耐心地告訴她們,不厭其煩地手把手教會。我娘家只有我一個女兒,家里看得重,原來根本不會做家務事。嫁過去后,婆婆從來不責怪我不能干,還經常告訴我怎樣炒菜,怎樣打毛線衣。在婆婆的逐步“調教”下,現在的我,在同齡人中,也算得上能干的。這都得益于婆婆的影響和傳授。 婆婆集中國女性傳統美德于一身。我想等到若干年后,我做婆婆了,也要像她一樣,做一位好婆婆。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和諧社會不正是由無數和諧家庭構成的嗎?
今年清明節又到了,謹以此文懷念我的婆婆。
來源:縣新華書店
作者:蔣 囡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