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題:——記平口完小劉習聰老師
為了讓孩子們的心靈明凈透徹,做行動者,而不僅僅是夢想家!遇到什么困難都要往前走!
——摘自劉習聰老師日記
劉習聰老師出生在平口鎮一個貧困農民家庭,2008年到貴州省威寧彝族苗族回族自治縣新發布依族鄉寶塔村新發民族小學擔任特崗教師,是建國后第一個到新發鄉工作的外省人。新發民族小學地處貴州省海拔最高的石漠化高寒山區,學校海拔2200多米,學校目前還不通班車和網絡,外出辦事靠走路,學校離鄉政府34華里,離縣城252華里。6年時間里劉習聰在邊邊山區默默奉獻,用滿腔熱情對待學生和家長,成為布依山寨里最受歡迎的人。因為家庭經濟困難,父親患有間歇性精神病,母親患甲亢病,弟弟28歲還在上大學等原因,2014年8月劉習聰調回老家平口完小,平口完小地處柘溪水庫腹地,離縣城132華里,是全縣與縣城交通通達度最差的農村學校之一,平口完小的學生均為柘溪水庫的移民子女和益陽婁底懷化三市交界邊區的農民子弟,劉習聰目前擔任平口完小五年級18班班主任,該班是由46位邊遠貧困農村兒童集中辦學在2014年秋季學期新組建的純寄宿生班班級,46名學生以前在八個最邊遠的山村學校就讀,其中有7位同學來自一師一校的教學點,是全國少有的靠乘船上下學的大型農村寄宿制班班級,是全縣平均年齡最小、寄宿人數最多、學生回家難度最大的寄宿生班級,最遠的學生離學校有30多里山路,從學校坐船到村子后還要走山路才能到家,全班學生平均年齡10歲,學生來自全鎮100平方公里大山里和水庫邊的十個行政村和縣內的古樓、柘溪等鄉鎮以及婁底市新化縣,由于不通公路,全班有45名學生要坐船和跨過鐵路回家和返校上學。全班有留守兒童38人,單親家庭5人。
劉習聰在家訪的路上
六年時間里,在新發民族小學就讀的每一個學生家劉習聰都去家訪過,有的甚至去過很多次,每個學生的家住在哪里、家里的經濟情況怎么樣劉習聰都非常清楚,甚至學生的父親愛抽什么牌的香煙劉習聰都知道。為了不耽誤第二天的課程,有時深夜一兩點劉習聰還在家訪的路上。中央電視臺記者給劉習聰拍攝專題片的時候推算劉習聰家訪的總路程超過了三萬里,累計家訪學生1168人,縣里的領導說劉習聰是全縣家訪最多的老師。因為家訪,劉習聰多次被野狗咬傷,身體留下多處傷痕,劉習聰平均每天加班三小時以上,新發民族小學校長何順發說劉習聰用六的年時間完成了至少八年的工作量,現在劉習聰的頭發已經掉了很多。
劉習聰在邊遠農村家訪
在新發民族小學工作的時間劉習聰上了多個年級的英語,還上了信息技術、體育、品德與社會等課程,平均每周26節課,并且負責學生營養午餐的原料采購,是學校任務最重的老師。面對巨大的工作量劉習聰不僅沒有認為是負擔,反而覺得是自己加強和學生感情的好途徑。他經常利用午休和周末時間輔導學生,學生的每一次作業和試卷他都認真批改,每一堂課他都精心準備,在新發民族小學工作的。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他都了如指掌,甚至連中午的營養午餐每個學生有多少飯量、喜歡吃什么菜劉習聰都非常清楚。每到小學六年級畢業的時候,劉習聰從城里請來照相師傅給他們拍畢業照,這是很多孩子第一次照相,第一把自己的成長過程記錄在相片上。
劉習聰在家中為留守兒童做飯
劉習聰經常從細微之處關愛學生。給學生弄來襪子手套圍巾,使學生不受寒冷困擾。劉習聰喜歡叫學生和他一起吃飯,把最好的菜拿給學生吃。劉習聰請外界的愛心人士對700多位品學兼優的學生得到了資助。劉習聰給學生配發手電雨衣雨傘,讓他們能夠平安的來回學校。劉習聰從外界外募集了一大批體育用品,使這里的學生第一次踢上了足球、第一次玩上了排球、第一次打起了羽毛球。劉習聰給他們弄來油畫棒、精裝繪畫本、字典等物品,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新發民族小學建校五十多年了一直缺水,劉習聰從外界引進20000元愛心捐款,給學校修建了專用水源,使學校成為全縣用水條件最好的農村學校,因為用水條件好,每年都有新特崗教師選擇新發民族小學,學校的水源還提供給了村民使用,使村民種上了烤煙等經濟作物。在劉習聰的努力下,學校有了操場、圍墻、學生宿舍等設施,劉習聰在學校的六年時間里,上級部門對新發民族小學的投入累計600多萬元,超過建校后50年的投資總額。每年開學的時候報名的時候家長們會強烈要求把自己的子女送給劉習聰教,很多帶小孩進城就讀的務工村民,也把子女送回了學校,希望他們的小孩能夠由劉習聰來教,有些村里嫁出的姑娘把自己的子女送回娘家寄讀,目的就是希望能夠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劉習聰教的班上。
劉習聰教的小學生沒有一個人去過縣城,有些甚至連鄉里也沒有去過,劉習聰買來地圖教他們看,告訴他們祖國很大、世界很大,并且經常鼓勵他們只要努力讀書以后就可以走到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劉習聰始終認為在邊遠貧困農村培養出一個學生就是脫貧一個家庭,并且把這個理念作為自己工作的出發點,所以劉習聰格外重視學生的升學就讀情況。布依族女生羅榮珍小學畢業時已經18歲,由于年齡大,產生了自卑心理,小學畢業后準備外出打工,劉習聰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和她的班主任八次到她進行家訪,并且為她聯系了一個愛心人士進行一對一資助,終于使其繼續升學讀初中,現在羅榮珍已經讀高中了,羅榮珍說她還要上大學。每次去縣城,劉習聰總要去看看他曾經的學生,在劉習聰的心里總感覺畢業了一個學生就多了一個牽掛。在邊遠農村,上高中是家庭的巨大負擔,在劉習聰的努力下,村里有56名學生接受了高中階段的教育,已經有5人考上了大學,六年時間村里接受高中階段學生的數量超過建國后60年的總和,村里第一次有了學習物理與電子工程等相對高端學科的學生。劉習聰經常動員初中畢業生去讀職業學校,讓他們明白有一技之長能夠在社會上更好的生存,現在劉習聰的學生中已經有了汽車維修等實用型人才。村里很多在外讀初中和高中的學生在假期回家的時候,如果在學習上有不懂的問題都會去問劉習聰。在劉習聰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現在村里重視教育的風氣越來越濃厚,以前村民們把送子女上學作為極不情愿的負擔,現在村民們以送子女上學為榮。
在農閑時節,鄉親們很喜歡去學校和劉習聰聊天,在聊天中劉習聰會告訴鄉親們種玉米和土豆不能擺脫貧困,只有能核桃和烤煙等經濟作物才能走向富裕。村民們平日里有什么事情很喜歡找劉習聰幫忙,劉習聰也很樂意幫助他們,鄉親們經常會請劉習聰把農藥化肥的說明書念給他們聽,有些村民收到匯款單后不知道到郵局怎樣取款,他們會委托劉習聰去幫他們代取。在村子里,鄉親們把劉習聰當成最信賴的人,家里有事情都喜歡找劉習聰商量,劉習聰也會盡力給他們想辦法,村民呂小方,家里有3個小孩同時上學,經濟負擔重,在劉習聰的建議下他買一臺農用車跑運輸,現在呂小方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家里還蓋上了新房。平日走在路上,劉習聰遇到背莊稼或者肥料的老人,劉習聰會幫著他們背。
劉習聰的艱辛付出得到了鄉親們發自內心的認可和社會的高度評價。每次劉習聰背包外出辦事或者回家時,村民們總會拉著劉習聰的手,然后動情地對劉習聰說:“你是不是不到我們這里教書了?如果你不到這里教書了,我們可舍不得你啊!”,在場的人都會被這種場面感動地熱淚盈眶。村民們辦喜事都會邀請劉習聰去,要等劉習聰到了,村民們才會開席。每到端午節、中秋節和布依族傳統民族節日的時候劉習聰經常因為要去哪家過節而煩惱,因為喊劉習聰去過節的鄉親太多。村里的布依族歌師還把劉習聰到村子之后發生的變化編成了布依山歌。當地鄉親說:"湖南來的老師就是好!"中央電視臺綜合、光明日報等媒體對劉習聰的事跡進行了詳細報道。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代表麥吉蓮對劉習聰給予了高度評價。并且安排劉習聰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會議并代表中國教師發言。劉習聰是近年來中央電視臺報道時間最長的特崗教師教師,也是全國第一位在教育部機關做報告和出席聯合國會議并發言的特崗教師。
劉習聰出生在一個非常困難的農村家庭,父母是最底層的勞動者,自從1998年劉習聰的三兄妹上初中后他的父母就再也沒有買過新衣服,盡管父母盡了最大努力的賺錢,但家里無法同時供三兄妹上學,劉習聰的弟弟初中畢業后主動外出打工,讓家里集中精力先供劉習聰和他的妹妹上學,直到劉習聰和他妹妹畢業后,干了六年農民工的劉習聰的弟弟才返回學校讀高中,現在劉習聰的弟弟28歲,還只讀大三,并且是靠在學校的助學貸款維持學業,現在劉習聰的父母在自身患有疾病的情況下為了供弟弟的生活費還在外面打工,干重體力活,懷著對父母和弟弟的深切愧疚再加上父母生病,劉習聰放棄了進入貴州省委機關的機會,于2014年7月調回了平口老家,繼續擔任鄉村教師。
離開貴州新發民族小學的時候,劉習聰不敢把消息告訴鄉親們,本想深夜偷偷離開的,但是還是被鄉親們發現了,第一次從安化返回學校取行李時,被學校周圍的布依族鄉親李仕剛發現了,李仕剛把家里用來女兒做學費的一只山羊宰了,執意要給劉習聰老師送行,劉習聰三番五次請求李仕剛不要宰羊,但是李仕剛還是要宰,并且說你對我們的娃兒這么好,宰10只羊都應該,劉習聰為了不讓李仕剛宰羊,謊稱去城里有事,先不收拾行李了。沒想到李仕剛晚上11點多還是打去了電話,在電話里說:“劉老師,你回來了嗎?我們還在等你啊,你來了我們就開始擺桌子板凳!”,那一刻劉習聰徹底奔潰了,嚎啕大哭。第二次回學校取行李的時候,村民向云光發現了劉習聰,向云光要劉習聰去他家吃晚飯,因為有了第一次取行時李仕剛家的情況,劉習聰答應了向云光,但劉習聰反復請求吃玉米飯和土豆就可以了,但是晚上去向云光家吃飯的時候,確發現桌上有16個菜,平時吃玉米飯的他們家,這一次卻全是白花花的大米,在六盤水打工的大女兒也被他叫回來了,其實這是一個非常貧困的家庭,向云光的兒子是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因為沒有錢,一直沒有治,平時飯量大的驚人的劉習聰,這一次卻吃的很少,向云光的妻子對劉習聰說:"你要回湖南老家了,你是我們這里‘嫁’出去的,一定要多回來看看啊!”。為了不再影響鄉親們,劉習聰決定深夜把行李拉走,但是還沒有出門就碰到了村民胡雍進,他對劉習聰說:“我就知道你會選擇半夜走的,所以給你送了箱花生牛奶”,劉習聰無論怎樣使勁就推脫不掉這箱花生牛奶,胡雍進家離學校有16里山路,去鄉里買花生牛奶有39里山路,這就意味著胡雍進整天沒有干活,八月是貴州大山里給莊稼 鋤草的最好時節。村民王井剛在得知劉習聰調離的消息后,前往學校給劉習聰送行,但劉習聰已經離開了學校,王井剛騎著摩托車一路狂奔追到六盤水火車站,硬是要塞100多個雞蛋給劉習聰到路上吃。劉習聰離開新發民族小學的時候,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
2014年8月份回到安化工作后,劉習聰到平口完小擔任寄宿制班班主任,該班是全縣平均年齡最小、寄宿學生最多、回家難度最大的寄宿制班級,每天早晨6點就趕到學校指導學生洗漱,晚上21點學生就寢后才回家,每天在學校工作15個小時,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內,劉習聰到學生寢室280多次,使班上的學生消除了離家單獨的心里恐慌,逐步適應了學校的寄宿生活,經常教年齡小的同學拖地鋪床,使學生自理能力大大增強。學生吃早餐、中餐、晚餐時劉習聰都在教室里為學生分餐。為了讓學生緩解對在外打工父母的思念,劉習聰指導學生給父母寫信,并且親自去郵局把信寄出,每天晚上上晚自習的時候,劉習聰把自己的手機拿出來,讓學生和遠方的父母通話,很多父母在電話那頭流下了感激的眼淚。劉習聰自己也經常和溝通學生在校的情況,三個月內和家長累計通話518次。周末學生放學回家,不管刮風下雨劉習聰都堅持把學生送上車船,并反復拜托司乘人員照顧好自己的學生,自己也多次隨船把學生送到家,回到家時已是深夜10點多鐘,十來歲的孩子乘船非常危險,劉習聰給他們每個人配備了救生衣,學生乘船時風浪大,劉習聰給每個孩子發放了防寒帽,學生們的家都在邊遠山村,下車下船后還要走很遠的山路才能到家,劉習聰給配備了手電,確保天黑后能安全走到家,平口下雨的天氣多,為了讓學生在路途中不淋雨,劉習聰給學生們發放了雨衣和水鞋。劉習聰的學生除了坐船回家的之外,還有學生回家需要橫跨鐵路和乘坐汽車,劉習聰對每一條學生回家的線路都進行了實地勘驗,確保學生回家路途萬無一失。劉習聰利用整整八個周末和中秋國慶兩個長假的時間,跋山涉水坐船走路家訪了班上所有的學生,有的學生家還去了很多次,在家訪的山路上劉習聰碰到了野狗追趕和山上石頭脫落的情況,還有好幾次碰到了打雷閃電的情況,劉習聰從沒有叫苦叫累,很多家長感嘆很多年沒有見到老師這么深入細致的家訪了,在這么邊遠貧困的農村老師能走到家里來真的想不到。夏旭朝同學家在邊遠貧困的興果村,父親已經年近50歲,父母靠趕馬運木頭掙錢讓兩個姐姐接受了中職教育,但兩個姐姐都遠嫁陜西等地,使得夏旭朝的父親對子女教育完全失去信心,經過劉習聰多次家訪,讓夏旭朝的父母重新燃起了培養夏旭朝的信心。張澤鵬同學不愛學習,也不注重團結同學,在班上很不受學生歡迎,劉習聰通過實地到張澤鵬家家訪后了解到張澤鵬家經濟狀況非常困難,全家住在低矮的木制危房中,他有一個姐姐在重點學校讀書,父母靠燒炭供他們姐弟倆上學,劉習聰利用在家訪中掌握到的信息,對張澤鵬進行耐心的思想教育,多次告訴他要像自己的姐姐學習,通過勤奮學習改變家里的貧困,現在張澤鵬學習興趣越來濃,并且主動幫助別人,班上的同學都很喜歡他了。劉習聰注重對學生的心理輔導,劉習聰所帶的這個班級,是個平均年齡只有10歲的寄宿生班級,劉習聰對每個學生進行了一對一談話,與全班46位同學每人進行了至少5次以上的談話,消除了學生離家的恐懼感和孤獨感,劉傳斌同學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和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感到十分孤獨,性格也走向封閉,劉習聰周末把劉傳斌帶回自己家,和劉傳斌同吃同住同睡,讓劉傳斌的性格逐漸開朗。為了最大程度地方便學生,劉習聰把自己辦公室的鑰匙配給了學生,學生隨時去劉習聰的辦公室里,劉愛珍同學的父母是最老實巴交的農民,劉愛珍同學也特別老實害羞,劉習聰把辦公室的鑰匙拿給她之后,有很多不敢在教室里做的事情,她敢拿到辦公室里去做了,其他膽子小的學生在教室不敢做的事情在老師的辦公室里也能很好的把它做好了。劉習聰從細微之處體會每一位家長,寄宿生的家長走路坐船坐車到學校看望子女一次不容易,不管自己再忙,劉習聰都會陪家長聊上一段時間,不管是任何時間,劉習聰都會為他們當上飯菜,緩解他們的勞累,很多人覺得與身處高位的人打交道很有面子很有收獲,劉習聰卻覺得與最底層的寄宿學生家長打交道是一件很有意義并且能帶來收獲的事情。10來歲的寄宿學生年齡小,遠離父母,容易生病,不管學生病大病小,也不管學生是哪個時間生病,劉習聰都親自把學生送到醫院,很多次學生半年生病,劉習聰都是第一時間從睡夢中起床把學生送到醫院,因為學生生病去看醫生,劉習聰有很多個夜晚側夜未眠,劉習聰會給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很多家長說:“子女放在劉習聰老師手里就算是生病也是非常幸福的,我們非常放心。”.因為班上的學生絕大部分是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劉習聰已為班上學生支付醫療費用2100多元,這對于月工資只有1500元的劉習聰老師來說是一筆很大的費用。劉習聰所教的這個班級學生均來自最邊遠的農村,學生基礎普遍很差,劉習聰每個星期天都堅持給學生輔導一個下午,每天中午和下午加上一節,晚上也給學生加上兩節晚自習,使學生成績和學習能力大大提高,2014年9月學生入校時班級均為23分,兩個月后班級均分提高到66分,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也大大增強,鄧湘悅同學的爺爺已經70多歲,得知劉習聰老師利用周末和晚自習給學生免費輔導功課時深受感動,不顧年老體弱背著七八十斤蔬菜冒著寒風走了很遠的山路來到學校表達對劉習聰老師的謝意,劉習聰老師婉拒后,老人站在寒風中久久不愿離去,直到劉習聰老師答應收下來后老人才熱淚盈眶的離開。在劉習聰的努力下,這群邊遠貧困的農村孩子第一次有了科學課,第一次有了運動會,第一次經典朗誦,第一次有了集體照,第一次有了嶄新的課外讀物,第一次有了女生生理講座。通過實地走訪,劉習聰老師建立貧困學生資料庫,有30多名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得到了經濟資助,極大地緩解了家長的經濟困難。劉習聰老師的求學階段也是留守兒童,自己的家庭也很貧困,他的父母現在50多歲了都還在外地打工,所以他常說:“現在的這群孩子就是自己艱辛的童年,他們的父母和自己的父母一樣,為了生計、為了子女背井離鄉在外打工,自己沒有任何理由不把這批學生教好關心好”。劉習聰在平口完小工作的事跡獲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為表達對劉習聰老師的敬意和邊遠貧困山村孩子的關心,著名作家王蒙夫婦向劉習聰贈送王蒙親筆簽名的王蒙最新著名和其他書籍,王蒙夫人單三婭女士多次發短信和打電話對劉習聰的工作給予高度肯定;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許濤在9月18日、9月29日、10月1日分別以發短信、寫信、打電話的方式向劉習聰老師表示敬意;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科院等教育科研院校分別以不同方式向劉習聰老師表達了其熱愛農村教育的敬意;中日合作項目《我的教師之路——中日中小學教師口述史》也收錄了其事跡;很多在外務工的家長表示要把自己的子女送回來拿給劉習聰老師教;在平口完小僅僅工作三個月的時間,劉習聰已經成為了最受歡迎的老師。劉習聰在貴州教過的學生和家長經常打電話給劉習聰,感謝他們一生中遇到了劉習聰這樣的好老師。
劉習聰護送學生上船
劉習聰護送學生過鐵路
后記:這一段話,來自劉習聰老師的QQ空間,卻彰顯了一個農村教師的教育夢想——肉體是精神的花園,意志則是花園的園丁。意志既能使肉體“貧瘠”下去,又能用勤勞使它“肥沃”起來。現實處境告訴自己,累了,告訴自己:快了,再堅持一會兒。摔倒了,告訴自己:快爬起來,世上很少有坦途。教育沒有坦途,鄉村教育更是坎坷不平,因為有了夢想,目標總在那閃閃發光的前面!
來源:平口完小
作者:張人科 張石平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