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溪的名字很美麗,很飄逸。冠以仙字,應該很故事,很神話。但好象不是這樣,出奇簡單。據說北宋一個叫黃南美的人隱居在尖峰山下,后得道成仙,故尖峰山成為了仙峰山,流經此地的洢水便成了仙溪。
寡淡寡淡如同一杯白開水。
黃南美何許人也?如何得道成仙?成為什么仙人?一片茫然,我四處查詢,亦一無所獲。按理能隱居得道,能飛騰成仙,能改變地名,能影響一地,一定非凡夫俗子,應該在歷史上有一定地位。何以竟“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呢?我想定然是我的不學無術,孤陋寡聞使然。所以于黃南美,文章雖以琢磨名之,但我總不能虛構小說一般天馬行空,憑空臆造胡亂琢磨吧?故敬祈高明者以釋在下迷茫愚鈍。
倒是黃南美之前的舊地名,引起了我的興趣,仙溪原先叫花街,花家坪,花橋。為什么冠以花呢?我以為與瑤民有關,是瑤民在此打下的曾經生存生息的烙印。瑤族中有一支稱花瑤,一直保詩古老、新奇、繁褥、怪誕、傳統的著裝風格,個個著裝艷麗絕倫,火辣搶眼,從頭到腳都是花的世界。隨著她們姣美的身影閃動在綠意蔥籠的山野,遠遠望去,儼然束束耀眼的山花。故名之花瑤。
瑤族雖在歷史的長河中,是一個飽受欺凌的弱勢群體,但總洋溢一種歡樂的生活情趣,以展示一種不屈不撓的健康陽光的生命精神。譬如瑤族的稱呼就五花八門,稱滿詩意,據說有數百種。僅從著裝來分,就有喜穿紅衣服“紅瑤”,喜穿白褲的“白褲瑤”,喜穿花衣服的自然就稱為“花瑤”了。如此看來,追求色彩的艷麗和拔萃以至卓然不群是瑤族的生活情趣和生存情結。瑤族是一個唯美的民族。花橋應該就是花瑤。橋是瑤的轉音。現在仙溪長塘一帶依然將橋的讀音讀為瑤的讀音。況且仙溪流域,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仍靠渡船過河,一條踏水橋,晃晃蕩蕩,踩在上面頭昏目眩,何況北宋之前?何來花橋?
花瑤,現居隆回虎形山一帶,號稱八百里瑤鄉。花瑤祖先最早應可追溯到黃帝時代黃河下游及江淮流域的“九黎”部落,發展為堯舜禹時代長江中下游的“三苗”,夏時泗水和淮水之間的“九夷”,商周時期江漢流域的“荊蠻”、“南蠻”,秦漢時期今南洞庭湖,五嶺地區的“長沙蠻”、“武陵蠻”、“梅山蠻”。
瑤字來源,何光岳先生所著《南蠻源流史》稱,瑤族先民在新石器時代擅長制作瓦器、陶罐,故最早的瑤族先民稱為“窯民”;﹙仙溪有村叫窯頭,我以為正源于此,是花橋為花瑤又一佐證。﹚后來陶罐制作由手工發展為旋轉搖動制坯,“窯民”改稱“搖民”。瑤族先民四大姓之一雷氏,來源于發明養蠶繅絲的黃帝之妃方雷氏﹙嫘祖﹚。﹙仙溪有雷公山,也應源于此。﹚故瑤民善養蠶,又衍生出“繇民”一稱。后蚩尤率領三苗和瑤民與炎黃大戰失敗,搖人歷經夏商周征伐,一部分被當成勞役奴隸,稱為“徭役”或“傜役”,即“徭人”;此后歷代傜人不斷反抗,至宋代又有“莫徭”之稱,意即不繳稅賦,不賦勞役之人。到了元代認為這種不賦徭役、刀耕火種的人群是野人,故將傜人的傜字改為具有侮辱性的犬字旁的猺字,謂之“猺民”。
作為弱勢群體的瑤民是什么時候離開仙溪安化的,己不可知。花瑤自稱“鹀靈”,意為四處漂泊的生靈和八方飛翔的小鳥。這是一種黑色的幽默抑或是無奈的自嘲?可以肯定的是欺凌迫使他們離開,是殺戮迫使他們遷徙,是險惡的生存環境迫使他們顛沛流離,是霸權王道迫使他們浪跡天涯。但瑤族卻并未沮喪消沉,他們甚至快樂地稱自己為一山過一山進行游牧生活的“過山瑤”,并且在他們曾經生活過的地方留下“茶山瑤”、“山子瑤”、“坳瑤”、“平地瑤”、“東山瑤”、“西山瑤”等等許多美麗而凄婉的瑤的名字。關于瑤民的被迫遷徙,《雪峰山瑤族詔文》有一段記載可略見其端倪:“自明洪武元年八月十五日,一瑤二苗三倮啰四韃子五子成漢,當下分瑤民下洪江,二分苗子進貓洞,三分倮啰往云南,四分韃子出外國,五子成漢下柳州落業。”
仙溪芙蓉山主體為五峰,其最高峰螞蝗山海拔1400米,居西南方。而隆回花瑤在清末劃為十八峒,其中之一為螞蝗峒,同為螞蝗,是歷史的巧合,還是與仙溪有歷史淵源?與瑤民生存遷徙牽連?吾不得而知,高明者見教。
作者:陳明和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