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山,安化境內(nèi)之名山也。崇山之得名,應(yīng)與驩兜有關(guān),是古三苗在此留下的生存印記。
有根據(jù)嗎?當(dāng)然有。
驩兜,何許人也?驩兜,三苗首領(lǐng)?!渡胶=?jīng)·大荒北經(jīng)》載:“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郭璞注:三苗之民。﹚顓頊生驩頭,驩頭生苗民。” 據(jù)此,“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帝高陽﹚顓頊生觀頭﹙驩頭﹚,觀頭生苗民。觀頭是黃帝曾孫。”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驩兜進言共工,堯曰不可而試之工師,共工果淫辟。……三苗在江淮,荊州數(shù)為亂。于是舜歸而言于帝,請流共工于幽陵,以變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殛鯀于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此四罪實際應(yīng)是四個部落首領(lǐng),因不服從堯舜統(tǒng)治而被征剿,以驩兜為首的三苗部落被驅(qū)趕流放到崇山?!堆揍杓o聞》載:“苗人,古三苗之裔也。自長沙、沅辰以南盡夜郎之境,往往有之,與氏夷雜處,通曰南蠻。” 梅山是三苗雜處之地是沒有疑義的。
崇山一定是安化崇山嗎?歷來的注釋是崇山在今湖南大庸市西南?!睹缱搴喪贰氛f湘西苗族五大姓之一的石姓,與驩兜有親緣關(guān)系。瀘溪、花垣有驩兜墓、驩廟。萬歷《慈利縣志》卷十二:“驩兜墓在崇山,舜放驩兜于此,后遂葬于山下。” 但是就一定是大庸崇山嗎?就一定只有大庸崇山嗎?我說不一定。“觀頭”在苗語中的意思是思念,怎么就只有大庸的苗民后裔思念,就沒有我安化境內(nèi)苗民后裔思念?崇山本身就是思念驩兜的產(chǎn)物和證明。其實驩兜就是被放逐于此,亦不是沒有可能。我們從九黎——三苗——荊蠻——南蠻的演進過程來看,安化有蚩尤遺跡,蚩尤是九黎族首領(lǐng)。有善卷遺蹤,善卷是蚩尤后蚩尤部落首領(lǐng)。三苗為九黎之后,《國語·楚語》:“其后三苗復(fù)九黎之德。” 這里當(dāng)時三苗勢力鼎盛,應(yīng)超過當(dāng)時大庸。驩兜部落被驅(qū)趕流放于此而生存是極有可能的。
其實,幾千年來,苗族就一直過著幾乎逃亡的生活。上世紀澳大利亞民族學(xué)家格迪斯在他的著述中感嘆:“世界上有兩個苦難深重而又頑強不屈的民族,他們就是中國的苗族人和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猶太人。” 苗族作家南往耶說:“苗族是一個不斷被驅(qū)趕甚至被消滅的民族,但他們一直沒有對生命和祖先放棄。自五千年開始,爬山涉水,經(jīng)歷千難萬苦,逃到云貴高原和世界各地,朝著太陽落坡的地方尋找故鄉(xiāng),用血淚養(yǎng)育古歌和神話。沒有怨恨,把懸崖峭壁當(dāng)作家園,梯田依山而建,信仰萬物,崇拜自然,祀奉祖先,感謝仇人。”
我寫崇山,并非一定要爭崇山的名份,更重要的是對崇山的禮敬,對梅山古先民“沒有對生命和祖先放棄” 的禮敬,對他們不屈不撓的生命生存精神的禮敬,對他們沒有怨恨感謝仇人的博大胸襟的禮敬。雖然現(xiàn)在安化境內(nèi)已無苗民,但我面對崇山,似乎依稀可以看到一群苦難的苗人,向遠方跋涉,唱著他們的歌……崇山,正是他們曾經(jīng)生存和生活的故鄉(xiāng),也是他們面對苦難永遠不屈昂然聳立的高大身軀!
作者:陳明和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