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地名,都是有來源的。或沉淀了一種文化,或隱藏了一個故事,反正挺耐人尋味的。問題是歷史越是久遠,所掩蓋的塵土就越為厚實,這文化和故事就越難為人所知。但也越是這樣,就越有吸引和挑逗人的魅力。有沒有什么辦法去解開這塵封的歷史之謎呢?我有一個笨法子:琢磨。胡適先生說,大膽地假設,小心地求證。若果你有興致,不妨試一試,若果有些新奇的想法,能博得一些人的認同,或許,說不定真的抵近了歷史的真實,彌補了歷史的一段空缺,善莫大焉。這未嘗不是一件樂事。
譬如說羊角。如果望文見義,是其地狀若羊角,故而得名。但細一琢磨,覺得有些不妥。羊之角,若以狀一峰,出自樵夫俚人之囗,是最自然不過,也極妥貼之極的。但羊角其地偌寬,其峰偌眾,以此名之,令人頗費躊躇。況安化境內,以羊名之,可謂多多,如渣洋、山羊、洋溪、羊羖侖等等。莫非其中隱有玄機?我以為極可能與牂柯人有關,與夜郎國有關。我這么一說,是不是有點故弄玄虛,正如莎士比亞所謂你不說還明白,你越說倒越糊涂了呢?我當然有我的道理。牂柯,神農氏炎帝后裔的一個分支。夜郎國,時人都曉夜郎自大成語,其實古夜郎國挺大的。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竊聞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萬。”《后漢書·南蠻傳》“永初初年,九真徼外夜蠻夷,舉土內屬,開境千八百四十里。” 夜郎國如此之大,當時極可能涵蓋了安化及武陵一帶地區。
夜郎國與安化有關,并非臆斷。安化周遭有許許多多夜郎國文字記載。譬如沅陵,2000年5月,考古學家在湖南懷化沅陵發現了一個龐大的巨型墓葬群,其年代在戰國至漢代之間,大部分墓葬規模超過了長沙馬王堆漢墓和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沅陵虎溪山1號漢墓。專家推斷,墓主可能就是夜郎王。而沅陵有很長一段時間為夜郎古國文明中心。譬如朗州,唐代大詩人劉禹錫于唐永貞元年(公元805年)被貶為朗州(今常德),期間作《楚望賦》云:“武陵(西漢初年幼黔中郡改名)故郢(楚都,代指楚國)之裔邑,夜郎諸夷雜居。”指的是古黔中境內為夜郎各族雜居之地。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聞王昌齡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里的夜郎指的是今日沅陵。這首詩被收入明代萬歷年間的《辰州府志》和《沅陵縣志》。《唐人七絕詩釋》一書為這首詩注解時特別說明:“此夜郎在今湖南省沅陵縣。”因沅陵戰國時為夜郎都城(中心),故梁天監十年(公元511年)“辟沅陵縣置夜郎縣”(《沅陵縣志》)。譬如沅水,北大教授張傳璽《中國古代史綱》“公元前298年,楚頃襄王莊喬率卒循沅水而上,經黔中﹙沅陵﹚至且蘭﹙今貴州黃平舊州﹚伐夜郎。軍至且蘭船于岸而步戰滅且蘭。” 宋·李奕“牂柯者,系船杙也。楚伐夜郎,椓船於且蘭岸,因以名其地。” 許多學者認為,周代,隨著楚國勢力向南發展,牂柯人沿沅水經湘西進入貴州。以上所引,說明兩點:一,安化為“夜郎諸夷雜居” 之地;二,安化為牂柯人遷徙之處。現在從地圖上依然可以看出路線圖:有一條路線穿越安化一直向西南而去:羊角——羊羖侖——新化洋溪——隆回羊牯坳。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羊角的角和腳板的腳,普通話都讀jiǎo ,土話也相同﹙抱歉!我拼不出。不過安化人都知道,比方一角錢。﹚是不是羊角其實應為羊腳,是牂柯人曾經在此留下的生存和遷徒的腳印呢?
詩曰:
羊角可否為羊腳?安化莫非亦夜郎?
歷史已過千千載,住憑后人論短長。
來源:梅城鎮中學
作者:陳明和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