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里最安靜的時刻。
夜雖然很深沉,但也意思到該到了下班的時候——黎明,正伴著一輪紅日在門外等候。夜于是更裹緊了她黑色的大衣,她喜歡以最濃烈的色彩迎接那輪光芒四射的噴薄欲出,那是她的行事風格,也是翻開新的一頁的最浪漫的經典。幾顆星子在深邃的天空眨巴著眼晴,一夜的堅守,或許已覺著疲倦?風輕輕地吹著,不知花圃里的那棵樹又掉了幾個葉片?那些花朵呢?是不是又有一些掉了下來?在悄無聲息的夜里,象降落傘一樣優美地落到地上,優雅地躺成一個姿式,依然不屈不撓地繼續訴說一個花朵的芳香和美麗?于丹曾發出這樣的疑問:“我們住在水泥盒子踩在柏油馬路上,24小時有人工照明,春夏秋冬有人工暖氣,還有當年古人的那種山水情懷嗎?” 恐怕真的很難再有。所以絕對不可能有這么一個林黛玉似的女子,用一個香囊將掉落的花瓣葬到樹下去,然后伊伊呀呀地抹眼淚,然后纏纏綿綿地吟《葬花詞》,然后傷傷心心地悲嘆自己如花朵一般被風戲耍的命運。林黛玉是個特愛流淚的女子,心理太脆弱偏偏又情感太豐富。花落下來,容易使人傷感,秋濃了起來,似乎有點凄清,林黛玉是個弱女子,奇什么怪呢?可龔自珍呢?龔自珍是個偉男子。“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村!” 何其雄邁!可龔自珍竟也為落花而動情。龔自珍寫有《西郊落花歌》,想像奇特,格調奔放,抒發自由奔放,奮發向上情感,可謂寫落花的一篇奇作,照錄如下:
西郊落花天下奇,古來但賦傷春詩。西郊車馬一朝盡,定盦先生沽酒來賞之。先生探春人不覺,先生送春人又嗤。呼朋亦得三四子,出城失色人皆癡。如錢溏潮夜澎湃,如昆陽戰夜報靡;如八萬四千天女洗臉罷,齊向此地傾胭脂。奇龍怪鳳愛漂泊;琴高之鯉何反欲上天為?玉皇宮中空若洗,三十六界無一齊蛾眉;又如先生平生之憂患,恍忽怪誕百出難窮期。先生讀書盡三藏,冥目觀想尤神馳。西方凈國未可到,下筆綺語何漓漓。安得樹有不盡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長是落花時!
詩連用七個比喻,刻劃落花奇姿異彩,又用佛典中語,歌頌落花之壯觀,結句尤為精彩,突兀出奇,可謂絕妙。無怪乎于丹“中國人的時間,是由節氣構筑在土地上,而中國人的空間,是一個自我永遠在遠山近水中悟得的空靈禪境。”“中國人的山水是一種觀念。山意味著道德的堅守,水意味著一種智慧的流動。中國是有山水自然這樣一個坐標系的。正如‘沐春風而思飛揚,凌秋云思浩蕩。’”
落花也算山水情懷,落花亦有空靈禪意。
于是打開電腦,回到現實中來。中國共產黨十八面四中全會閉幕,偉大祖國欣欣問榮。也有不和諧消息:香港理工大學講師、“熱血公民”團體成員鄭松泰日前在報紙上撰文,辱罵香港的父母是豬,只顧自私自利“找食”,沒有肩負起保衛香港的責任,如今才會連累到年輕一代。他慫恿年輕人出來反抗,“一定要繼續搞(‘占中’)”。甚至呼吁子女與父母斷絕關系,終生不相往來。
令人氣憤!
這鄭松泰也配為人師表嗎?即使是個普通人,慫勇人家的子女與父母絕交,以別人的家庭和諧做政治犧牲品,不僅不道德,更有違社會倫常。親情是人發自本性的天然情感,家庭和睦幾乎是每個人的愿望,中華傳統文化更格外重視人倫,主張百善孝為先,家和萬事興。這鄭松泰之流,是搞亂盲港的罪人,只配稱作師渣,人渣。
記起毛主席詩: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嗡嗡叫,幾聲凄厲,幾聲抽泣。螞蟻緣槐夸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
鄭松泰之流,螳臂擋車。鄭松泰之流,秋后螞蚱!
太陽出來了,新的一天與新的希望同時開始,古人的山水情懷與現實生活一并生長,我的筆在秋之晨韻里尋尋覓覓。
來源:梅城鎮中學
作者:陳明和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