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字典的解釋是粗野、兇惡、不通情理、野蠻、蠻橫、蠻不講理;楞、強悍、一味蠻干;蠻荒、南蠻等等,一目了然,有什么可說的呢?但我認為蠻字是個挺復(fù)雜的字,當(dāng)然,也很精彩。
首先從字的結(jié)構(gòu)看:復(fù)雜。大家一定不以為然,不就是個上下結(jié)構(gòu)嗎?上邊一個亦,下邊一個蟲,不就結(jié)了嗎?你弄什么玄虛,擺什么關(guān)子?這是望文見義的看法,停留在表層,沒有深入硏究和思考。蠻字下邊是蟲,不錯,問題是這蟲是蟲子的蟲,譬若毛毛蟲之類,還是大蟲,如景陽崗上的那只險些使武松喪命的畜生?造字的倉頡聰明絕世,他故意留下這么一個哥德巴赫猜想似的謎團讓后人去猜測揣摩,所以在上邊添一亦。亦者何意?亦,也。副詞,以修飾下邊的蟲。于是我們得出一個結(jié)論:蠻字構(gòu)字原意,有可能是一條毛毛蟲,也可能是一只猛虎。也就是說,你愛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
其次從詞性看:復(fù)雜。蠻字屬什么詞性呢?好象是一個貶義詞,字典所采用的基本如此,愚昧落后似乎是蠻的注腳。也確實如此,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蠻就是野,故正統(tǒng)的說法,梅山蠻,武陵蠻,五溪蠻等等均是蠻獠,是青面獠牙,兇惡之極。“食則燎肉,飲則引藤,衣掣斑斕,言語侏漓,出操戈戟,居枕鎧弩,刀耕火種,摘山射獵,不能自通于中華。”故理應(yīng)征剿之,殺戮之。那一顆顆落地的人頭,蠻首也。若某次剿蠻首級太多,不便于攜帶以記軍功,可以割耳,將耳朵用繩串起來,拎在手里,既輕便又榮耀,那情景有點類似我們小時候去河里摸魚用狗尾巴草串魚一樣,蠻人之生死實在與一條魚無異啊!但似乎又是一個褒義詞,在“左”的思潮泛濫的年代里,蠻就是無比光榮的標(biāo)志,好象戰(zhàn)士胸前的軍功章一樣熠熠生輝。有這么一則笑話。一個姓王的書記和一個姓張的書記到某地履職,為了證明自己是個工農(nóng)干部,都套了那個時代精典的開場白。王書記說:“同志們,我是個蠻人,冒得文化,只曉得三擔(dān)牛屎六箢箕。” 張書記為了證明自己比王書記還沒有文化,說:“同志們啊,我還蠻些!冒得文化,不光一字不識一邊字也不識,三擔(dān)牛屎常常以為是五箢箕!” 即便到了今天,這個蠻字常常作褒義詞用。譬若說梅山精神之一就是霸得蠻。霸得蠻的意思是特能吃苦,特堅毅,特勇武,特耐忍,特奮搏,特超礪。在梅山文化里,那種馬屎皮面光的所謂雅人倒是為人所詬的。有人作《只知道歌》譏之:只知道搖扇子,只知道轉(zhuǎn)椅子,只知道進館子,只知道端杯子,只知道摟女子,只知道撈票子,只知道唱歌子,只知道喊號子,只知道溜須拍馬見官鞠躬子,只知道裝腔作勢見民翹腿子,只知道臺上聲嘶力竭噴唾沫子,只知道臺下勞民傷財作假樣子!
那么,作為褒義詞的蠻,其魂魄是什么?一言以概之:血性!有人說,湖南人特蠻,就是說湖南人特血性。惟楚有材,湘人聰明;惟楚霸蠻,湘人血性。元末,長沙為元大將阿里海牙數(shù)萬眾兵所圍,湘安撫使李芾與守軍彈盡糧絕,城破在即。李芾給部將沈忠下了一道奇怪的命令,命其將家人全部殺死。沈忠含淚領(lǐng)命,將家人十九口灌醉然后一一殺死。李芾本人焚燒府衙殺死妻兒從容赴死,全城守卒全部殉國。此謂寧死不屈服之血性也!左宗棠新疆保土衛(wèi)國,自抬棺材出征,此以死與山河共存亡之血性也!譚嗣同“百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此驚天地泣鬼神之血性也!毛澤東“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此慷慨豪邁之血性也!車著明被譽為“霸得蠻”航天數(shù)據(jù)王,此知識分子智慧之血性也!……安化之蠻,亦可為湘人蠻之翹楚。蚩尤之蠻,勇者之血性;善卷之蠻,棄王位舍富貴,德者之血性;扶漢陽頭被斷而仍立,戰(zhàn)馬仍馱血身子馳騁疆場,何其壯哉!驛頭鋪因此得名,偉丈夫之血性;梅王棺槨,沖天而起,飛上山崖,何其驚魂!飛霜崖由是而來,神靈護佑大英雄之血性也!……
如上所云,你說蠻字復(fù)雜不復(fù)雜?你說蠻字精彩不精彩?《紅樓夢》里說:世事洞明皆學(xué)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好好揣摩把玩蠻字,是否別有一番情趣?于是洢水蠻人乃作歌曰:蠻為一字,涇渭分明。若為貶義,是為毛蟲;螻蟻之輩,愚昧笨蠢。若為褒義,山中猛蟲;百獸之王,云起風(fēng)生。血性一詞,蠻之魂靈;血性一脈,湘人特稟。可驚天地,可泣鬼神;可撼山岳,可扭乾坤!若以為文,淚濕紙巾;若以為歌,氣沖霄庭。為人而蠻,存其血性;為事而蠻,寓其靈魂!如今盛世,高歌猛進;萬眾一心,中國夢成!
來源:梅城鎮(zhèn)中學(xué)
作者:陳明和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