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自元(1837-1918),字敬輿,號澹叟,湖南安化縣龍?zhí)拎l(xiāng)人,清末書法家。清同治六年(1867)舉于鄉(xiāng),次年殿試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官至甘肅寧夏知府。后定居長沙,先后主講湘水校經(jīng)堂及成得書院,為諸生析疑釋難,勤誨不倦。民國7年(1918)病逝。
黃自元從幼受傳統(tǒng)文化的浸染和熏陶,自六歲始,從祖父德濂習字。初學顏真卿、柳公權(quán),接著又學歐陽詢、王羲之、王獻之等歷代帖學大家。為鍛煉臂力,求得其筆下的精氣神,他一直懸腕書寫,常年堅持,每日一練幾個時辰。有祖輩、父輩的言傳身教,有良師的循循善誘,加上他本人自幼天資穎慧,勤勉上進,其字學誰像誰,學一家成一家。少小就名滿鄉(xiāng)里。后來,他幾次參加科舉考試,其書法上的成就也為其榮登皇榜立下了汗馬功勞。曾為同治帝生母跪地懸腕書寫《神道碑》,其字秀雅美觀,工整亭勻,深得同治皇帝的賞識,當即賜以“字圣”稱號,。自此名聲大振,他的字,效仿者不計其數(shù),一時蔚然成風,漸至成為了社會上的通用字范,成為了書生們考取功名的書法標準。
黃自元的書法作品流傳最多影響最廣的當屬楷書,他一生致力于研究被學術(shù)界稱為“館閣體”的黃氏楷書。他臨寫的柳公權(quán)《玄秘塔》、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以及他書寫的《正氣歌》、《間架結(jié)構(gòu)九十二法》等字帖,經(jīng)由長沙墨香簃書畫店刻版印行,也變得洛陽紙貴,成了人們競相追捧的書法學習最佳蒙本;尤其是其總結(jié)自己幾十年書法心得撰寫的《間架結(jié)構(gòu)九十二法》,竟達到了家喻戶曉,人手一冊,學書之人案頭必備的程度。他為其侄兒書寫的字帖《黃自元楷書張茂先勵志詩冊》,在字體結(jié)構(gòu)上沿襲他“館閣體”中宮緊縮,不偏不倚,嚴緊整肅的特點,在用筆上雖缺少變化,但講究筆筆中鋒,神完氣足,用墨筆酣墨飽 。此詩冊已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被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并被湖南省文物鑒定委員會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他在其他書體上也頗有研究,如行草、篆書等。他的行草也是中規(guī)中矩,字字筆筆到位、筆筆用墨飽滿,筆劃疏密有度,草中不泛嚴肅;他的篆書行筆圓轉(zhuǎn),線條勻凈,字形修長;他的行書筆畫飽滿,運筆流暢。
史書記載,黃自元“書名滿天下,婦孺皆得知”。“黃敬輿先生以書名海內(nèi),推何子貞先生后第一。”可見史書對黃自元的評介有多高。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