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相信1800多年前曹操創作的這首《短歌行》為中國絕大部分知識分子耳熟能詳。曹操是個大才子,能把心中對現實的無限憂思和久藏于心底的偉大藍圖這種矛盾,用如此優美的四字詩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很多人讀這句詩,容易產生對曹操當時心態的誤解,認為這是一種典型的“借酒澆愁愁更愁”的消極情緒。當然,以當時曹操的雄心壯志與三國間復雜多變的現實來分析,這種迷惘惆悵的情緒是難免會有的,但作為一代曠世雄才,這純粹只是年事漸高的他抒發一種對實現“天下一統”理想的焦灼感、緊迫感而已,再看他后面“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和“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這樣的詩句,你會強烈地感受到作者為達到目的而求賢若渴的殷切心情,再讀“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你又會感到詩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懷和天下歸心的豪情壯志。
我每次讀這首詩,除了盡情享受與詩人“人生幾何、譬如朝露”這種同病相憐的心靈感應之外,更多的是能夠從中吸取無窮的正能量——能容天下的寬廣心境和為理想孜孜不倦奮斗不息的鋼鐵般的意志。如今社會,包括在廣大的上班族中,隨處可以看到或聽到無病呻吟的現象,可謂“憂從中來,不可斷絕”。他們小則抱怨工作不順,大則聲討社會不公,更有甚者因辦公室工作的單調或輕松,多數時間除了上網打游戲或者購物,就是唉聲嘆氣、渾渾噩噩,以至倍感無聊、糊涂度日。對于怨天尤人者,他們缺乏明確的人生目標,遇到問題又從來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他們把對名利的一味追逐放在第一位,心中唯一能容的只是金錢和權力,而從未把“好好學習、踏實做人、為民服務”等理念放在事業成功的前提之上,難免本末倒置、舍本求末,結果徒然憂慮一世、碌碌無為一生。對于空虛無聊者,他們缺乏的是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他們并沒覺悟到自己手頭所做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工作,其實就是推動整個人類進步的大動力中的小動力,應該事無巨細都必須盡心盡力地去做好,做好了本職工作也就是一個成功者。在工作之余,他們也沒有思考過在個人方面應該培養自己正當的興趣愛好,以從充實的生活中獲得愉悅感和成就感,比如多學習業務理論知識,或擴充一下閱讀面,或練習練習寫作,須不知歷史長文《明朝那些事兒》,正是青年作家“當年明月”自06年3月在博客上連載 、利用業余時間創作出來的,而當年的作家也只不過是一個在辦公室上班的普通公務員而已。以工作為樂、以學習為樂,我們還有時間去計較個人得失和為無聊發愁嗎?
我們當然不能與偉人和名人相比,也不必與之相比,但偉人名人也是人,而且是事業有成的人,他們的思想理念是值得每個不想虛度一生的人去思考借鑒的。縱看千秋歷史,一千多年時間似乎就在彈指一揮間,曹操吟詩宛在眼前,何況,一個人的一生僅僅只那么短短的幾十年而已,對于心存理想的人,真是時不我待啊。作為公職人員,現代時勢沒人要求你扛起“一統天下”的大任,但是做個成功者、做個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必須是每個人應有的價值取向和自我要求 ,也是一種在現代社會里生存與奮斗的基本法則。面對物欲橫流,我們應當有“香象過河、截流而過”的思維與氣魄;為了理想信念,我們還要有“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虛心與恒心。
來源:原創
作者:喻安民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