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安化,美麗的家鄉,這個地處江南腹地、資水中游、雪峰山脈北端的山區老縣,經過一場瓊漿玉液般春雨的洗禮,一切都顯得如此的鮮活、亮麗,儼然成了一個童話世界里的山水盆景。
在這久雨乍晴的早晨,清明收假返程的途中,趁著乘車時的閑暇與動感,我像個剛睜開眼睛的初生嬰兒,好奇而貪婪地欣賞著家鄉一幕幕怡人的春景,心情隨著這一路的山水如癡如醉、激蕩難平……
山 野 芬 芳
從老家梅城到滔溪地界,有60公里的路程全是在山溝溝里迂回穿過的。這片崇峻綿亙的大山就是梅山文化(荊楚文化的一支)的發祥地——梅山的主脈。班車上的窗戶雖然封閉著,還是擋不住春的氣息陣陣溢進車內,是陽光曬熱了山土、曬綠了草木、曬香了野花的味道,還有偶爾成片的水汪汪的、綠油油的或黃澄澄的田野的芬芳,這些氣息交相融匯,如同一缸醞釀了一整個冬天再加上大半個春天的美酒,醇香馥郁沁人心脾。如果不是隔著玻璃,一個人在較短的時間里經歷這么遠的山路,一路熏著這醇厚的春山的氣息,一定會醉的。
因此,羨慕極了自由遨翔在這山野中的鳥兒們,還有翩翩起舞在花叢里的蝶兒們,只有它們有幸在這春山的懷抱中盡情撒嬌、讓春天的大自然時刻親吻,也只有它們能無拘無束地浸潤在這春的美酒里開懷暢飲,這是一種多么奢侈的享受啊!
梅 山 主 人
一路上,時時會看到開始為春耕忙活的老農,他們或往田里挑著肥料,或正吆喝著牛兒犁田,或在山坡上揚鋤挖土,也偶爾會有背筐的婦人在梯田般的茶園里采著春茶。農村的年輕人大多已外出打工,只留下這些老輩們繼續保守著梅山老祖宗的基業,兢兢業業地延續著這種最原始的農耕生活。像中國所有農民一樣,他們勤勞善良、純樸耐勞,為中國十多億人口生產著活命的糧食,也被中國古往今來的不少大作家反復謳歌。
此時此刻,我卻并未刻意去感受他們耕作的艱辛,只是極度向往他們這種遠離城市喧囂的田園生活,想著他們如何在家鄉的山里田里發揮著造化大自然的力量,又如何收獲耕種后山與田對他們豐碩質樸的回報,只有他們,才能讀懂梅山的語言,在千百年的刀耕火種中與之進行心的交流,他們,才是梅山真正的主人。
“一道道山來一道道溝喲……”,車窗外飄進來一句鄉音濃重的山歌,原始而粗獷,親切而自然,雖只偶爾聽到這么一聲,不過幾秒的時間,卻讓我如在醉夢中回到了遙遠的童年,回到了我們那曾經是木房子的農家小院……
古 鎮 人 文
過了滔溪就是小淹古鎮,清朝一代名臣、兩江總督陶澍就生長于此安息于此。倘若我們是專門在旅游的途中,來這里的第一站當然是要去資江對岸看看陶澍陵園的。我們會隨手采摘些五顏六色的春花,編織成五彩花籃,走進那高高的石門,與那些個忠誠守陵的石獅石馬一起拜祭陶公的英靈,然后再聽聽陶公后裔講講“陶澍訪江南”的典故……
出了小淹鎮街,公路下邊有幾排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老紅磚廠房,青瓦屋頂飄出縷縷輕煙,幽幽地彌漫著青澀茶香,路邊開著幾家古樸典雅的黑茶店鋪,這正是因生產安化黑茶而聞名全國乃至享譽世界的白沙溪老茶廠。
不等你細細品味這黑茶之源的歷史文化,忽然峰回路轉,視野陡然開闊起來。你發現山與山之間多出了一條資江河與我們一路緊密相伴,在從小淹鎮到縣城東坪鎮30公里的懷桃公路(懷化-桃江)中,形成一路真真正正依山傍水、令人心曠神怡的沿江風光帶。這春天里陽光明媚的江景,和著這春天里資江兩面的山色,加上座落在資江河畔與青山腳下、點綴在田野里的小村落——你到哪里才能找到這樣一幅真切自然地渲染在春光里的山水村居圖呢?
江 南 春 韻
不覺中我們來到了一個以“江南”命名的寧靜小鎮,它地處小淹鎮與東坪鎮之間,曾是陶澍兒時隨父求學的地方。
江南的資江河緩緩東流,在朝陽的映照下波光粼粼。三兩葉扁舟泛著漣漪,拖出幾路V字型波浪,與水面上那裊裊輕霧捉著迷藏。一只孤傲的老鷹平展著雙翼,像風箏一樣在空中盤旋,它時而貼近江面,銳利的目光直射透江水,尋覓著肥美的魚類。江邊垂柳依依,恍如一個個化妝待舞的妙齡淑女,長滿綠芽的梢頭拖到水面,如纖纖玉指隨風輕撫這面清澈的明鏡,她們正害羞地欣賞著自己婀娜窈窕的倩影呢。山腳的映山紅也不甘寂寞競相怒放,沿著江岸畫上一條漫長的紅線,只不知這紅線的此端與彼端,連著的是兩個怎樣癡情的愛人,是屈子筆下的江神和湘妃嗎?抑或是我們江南的才子與佳人……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白居易這首《憶江南》與我此刻欣賞此景的心情頗為契合。我一路看一路想,差點懷疑老白當時所描寫的是不是我現在正醉然其間的這個“江南”春景,眼前的江南鎮不正是詞人筆下那個大江南中的小江南嗎?詞寫得比較抽象,卻給讀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間,余韻綿長,如果他在詞中把對江景的回憶一字不漏地寫下來,也許就成就不了這千古流芳的名詞,反而無法讓古今讀者對夢幻般的“江南”產生如此這般無限向往的憧憬了。
懷 古 茶 馬
班車一晃就過了江南鎮街,資江兩岸是片開闊的田野,放眼望去,你無意中見到資江對岸的郊外小河上,跨立著一座古老的石拱橋。就在這條小河流入資江的入口處,石橋展現著它三個半圓的拱洞,洞壁上春藤垂懸絲絲滴綠。不必知道這橋的名字,也不必知道它經歷了多少時光,看它那暗灰滄桑的底色,便知它一定為資江的歷史見證了不少動人的故事,它的存在又為資江風景襯托出另一番古韻十足的氣氛。我們仿佛看到少年陶澍正坐在那橋沿上,在江濤的伴讀下飽覽詩書,一代除暴安民、廉潔經世的股肱之臣,就如一粒種子在養精蓄銳、發芽壯大……
……就算你只欣賞到石橋一晃而過的風韻,也足以讓你深陷無盡的懷古之思,你于是又向往起從這江南鎮街一直宛延到洞市老山里的茶馬古道,那古道里結隊駝運著安化千兩茶的馬幫,那馬幫必然經過的古廊橋——永錫橋。還有古道所穿越的大峽谷,峽谷里被踩磨得可照見人影的青石路,路邊一潭潭深不可測的清冽碧泉。還有,還有那潔白如雪柔似綢緞的山澗飛瀑,那聲聲蕩漾于春山峽谷里、與千百種鳥鳴和諧唱響的清脆馬鈴……
資 江 明 珠
春天的資水是一首詩,資水的春天是一幅畫,而放聲吟唱這詩的最亮之音、動情描繪這畫的點睛之筆的,應該是株溪口水電站所在的庫區風貌。
株溪口位于江南鎮與東坪鎮之間,一條五六百米長的大壩把流經東坪的資水給生生截住,形成的大片庫區直漫延到縣城中心地帶。資江河這條玉帶上從此多出一大片平靜的湖面,猶如鑲嵌了一顆璀璨的藍寶石,煜煜閃耀著珠光靈氣,為這帶江景增添了一種異樣華美的富貴之色。這里不僅是安化經濟大車的動力之所,同時也成了安化山水風光的一大亮點。
你若沿著大壩前行,就會來到資江北面有著千年歷史的唐家觀古鎮。“五山半露青峰外,三水環抱唐家觀”,在車上你便可隔江觀望這神奇景觀之一角:那里前有資水,東有九里十八彎的株溪,西有沖開鬼斧神工的崩崖山、順勢向南橫流的槎溪;華東山與白羊山南北相望,從東到西夾著五座秀美的馬形峰綺麗多姿,在春光映襯下盡顯一派勃勃生機。唐家觀不僅有著優美的自然環境,還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它曾先后由梅山左甲首領扶漢陽(即梅山文化之始祖梅王)和瑤族首領蘇氏統領,千百年里孕育了不少興國安邦的人才,劉少奇同志來安化開展地下工作時也曾在“廖如愿炭行”居住過,真乃人杰地靈。再看那至今仍保存完整的青石板老街和鱗次櫛比的陳舊鋪面,你不由追憶起這個千年古鎮昔日的繁華景象……“資江流域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商業街,中國商業發展的活化石”——這是有關專家對此鎮的考證。
姑且收住你信馬由韁的思緒,看,映入你眼簾的已經是庫區那寬廣的湖面了。這片水域隨著兩岸綿綿青山的倒影逶迤婉轉,湖畔三五排寶塔松昂首挺胸巍然傲立,間或一兩叢翠竹抵不住春的魅惑,向著湖水點頭哈腰。水面的薄霧與山腰的輕靄藕斷絲連、隨著水際天邊的朝霞且消且逝,莫非是資水仙子正褪去她最后的霓裳要下湖沐浴(《楚辭》有“青云衣兮白霓裳”之說)?不知名的飛鳥時不時在湖面上一掠而過,放肆地炫耀它們在大鏡子里留下的矯健身影,還不忘丟下一串串啾啾清音回蕩于碧波山谷。再看湖中那一片狹長小洲,金黃的野菜花夾雜著艷麗的紫云英繡綴在如茵的草毯上,引得一群悠閑的白鷺久棲于此繾綣傳情。一輪初升的太陽泡在水中央,仿佛要把整片江水煮沸,江水染得一片火紅,湖光山色也更添了幾分嬌姿媚態。
如果,如果要是這輪太陽換作是一輪明月呢?如果你在月圓的夜晚來到這片湖上泛舟呢?那唐初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里的古景重現,會不會讓你愈加流連忘返地陶醉其中……
縣城的入口、湖面的尾端,筆直地橫踞著一條雄偉的蒼龍——資江大橋,你終于在春夢中猛然驚醒:旅程結束了。下車后興猶未盡,我再漫步于資江河畔,回味著山水絕戀的百般柔情,眼中尚有余影流動、鼻尖猶有暗香飄逸……
作者:喻安民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