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的鐘聲,現在已多數變成廣播里的號角聲了,由電腦控制著,有的還伴有親切的提示語。可不管怎樣,我還是習慣稱它為鐘聲,就像自己當年啟蒙時村校的棒擊鋼管鈴聲一樣。
今年秋季開學,兒子開始讀高三,為了更好地照顧他的飲食起居,支持他全身心投入學業,也應他的要求,我們專門在他就讀的學校附近租了套房子,從資水北岸暫時遷居到了資水南岸。
我們租的房子在一棟民房的六樓,與學校相距很近,實際上就只一墻之隔。房子的西窗外是學校的運動場,同學們課余鍛煉的場景,我在窗戶邊看得清清楚楚。
校園內的鐘聲就聽得更清楚了。那么大功率的喇叭,一旦發聲,嘹亮得很,周圍沒有聽不到的。學校每次調整作息時間,都以短信方式通知了家長,所以,只要校園里有鐘聲響起,妻子用不著看表,就知道大約是什么時候了,自己該做什么事情了。特別是每天上午和下午靠近做中、晚餐的那兩次鐘聲,她最為敏感,因為得抓緊時間做飯,兒子要按時回來用餐的,怠慢不得。既然來陪讀,兒子的事才是最重要的事。
校園的鐘聲總是催人奮進,那是莘莘學子們沖鋒的號角。有了鐘聲,就等于有了統一的號令和指揮,聽到鐘聲,同學們各就各位,井然有序地潛心學習。每天清晨,天色尚早的時候,我們往往還睡在床上,賴在溫暖的被窩里不想起床,兒子卻早已去了校園。且只要起床的鐘聲一響,學校運動場上馬上就會出現體育生們奔跑的身影,也能聽到音樂生們此起彼伏吊嗓子的聲音,整個校園在晨曦到來之前已歡鬧成了一片。于是我就想,這個世界還是可愛的學子們最辛苦,他們才是真正的早行人。同時我也想,要是我們的日常工作也像學生作息一樣安排得如此緊湊的話,那還會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
校園里的鐘聲與我們所聽到的許多的鐘聲是不相同的。它好像時時刻刻都在敲響,每天從早晨起床到晚間就寢,一直都沒停過,中間不會隔得太久,一般不會超過五十分鐘。自從搬到學校旁邊生活后,我感覺校園里的鐘聲,越來越像生活中的警鐘,它在時時提醒著我們:千萬別弄錯了時間,在規定的時間里,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心里要清楚。這樣的聲音,與其說是在提醒耳朵,倒不如說是在撞擊靈魂。
每當聽到校園鐘聲,我就喜歡獨個兒佇立在窗戶邊,凝視兒子他們那美麗如畫的校園,腦海中油然浮起一些當初在校園的感覺。二十多年以前,我也是學子中的一員,喊喊叫叫,打打鬧鬧,心靈純凈得如一張白紙。可一旦回過神來,我才明白,自己已不再年輕,青春的年華早已揮手遠去,一去就不再回來了。此時,我感到在校園里的時光多么美好!于是告誡自己,時間多么寶貴,當惜時如金才是,平時的工作、學習得更抓緊一點,別讓它白白浪費掉。我也想起了收藏專家馬未都先生最近說過的一句話:“人生最不能揮霍的就是時間,最能揮霍的也是時間,所以人生因此而不同。”前輩的金玉良言,我記在了心間。
資水北岸的山峰上有一座寺廟,每天清晨和晚間都有鐘聲清晰地傳過來,那是暮鼓晨鐘。寺廟里的鐘聲恍若紅塵之外,響過之后,往往歸于寧靜。只有這校園里的鐘聲,它的響起,如果不是瑯瑯書聲,便是飛向未來的身影,兩相比較,何止天淵!
作者:廖雙初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