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一中舉行110周年校慶,登高君囑我為其弄點文字,很有些躊躇:一則才疏學淺,恐拂了周君美意;二則我并非那種純粹意義上的一中學子,寫不出那些從肺腑淌出的感懷師恩的文章;但卻之又實在不恭,況且我與一中確有著很深的淵緣,常懷了一種心底油然而生的無限景仰與崇敬,所以不揣淺陋,將它寫下來,算是獻給這所偉大的學府的一點小小的心意吧。
我對一中心生無限景仰與崇敬,是因為與它有很深的淵緣。我的兒子陳果,是一中學子,在一中就讀六年,他有幸成為一名飛行員,是一中給了他飛行的翅膀,使他能夠在藍天抒寫一名軍人的驕傲,現在雖然轉行,但依然戍守邊關,奉獻一名軍人對國家和人民的忠誠。對此,我及我的妻子對培養他成才的所有老師和母校懷有一種深深的敬意。我的岳父何國卿老師,是一中資深數學教師,在解放初期以及以后一段長長的歲月里,他都可以堪稱安化數學界的泰斗。他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就出版了《算術公式》的數學專著,1974又出版了《珠算輔導》一書,還發表了許多數學方面的專題論文,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他思維嚴謹,邏輯推理能力極強,他雖然訥于言辭,不善交談,但只要一進入課堂,進入他的數學領域,他就象變了一個人,眉飛色舞,神采飛揚,妙語連珠,滔滔不絕,這是他的學生所佩服的。許多他的學生,如后來很有出息和多有建樹又同在一中的名牌老師,如劉睦海老師李灼宇老師等,就常說,“何老師的課深入淺出,妙趣橫生,實在是一種享受。”他無限忠于他所鐘愛的事業,他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他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一中,他把他的心血和全部的學識和智慧都奉獻給了他的學生和這所偉大的學校,他己經成為這所偉大學府永遠銘記的功勛之一而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之上,我為我的岳父驕傲!我的岳母譚于英老師,也曾在一中工作過,雖退休多年,但依然居住在一中,與一中相依為命,她廝守在這里,很平靜地過著晚年的日子,偶爾與幾個己逝大師的遺孀,一起回憶所走過的崢嶸歲月,就淚流滿面,唏噓感慨,無限傷懷,他們為自己的一半的一生驕傲,為在這所偉大的學校的奉獻驕傲,于是就特別關注這所學校,就時時聆聽這所偉大學府奮然前行的腳步,時時見證著這塊土地每時每刻發生的偉大的歷史性變遷,而將自己與逝去的一半溶入這所偉大的學府,為之歌,為之舞,為之呼,為之鼓。至于我個人,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就有緣結識了這所偉大的學校,我曾多次在這里參加各種學習,有些是政治的,比如那個時代的農業學大寨和種種學毛著方面的會議和學習班;有些是文化的,譬如我參加的高等師范函授學習,就常常在這里聽課,常常是一個暑假,現在一中已經退休的語文大師張式弘老師,還有李國權老師等,就是我們那個時期的學友,所以我應該算半個一中學子。后來我擔任了梅城完小校長,在一中90周年、100周年校慶大典中奉獻了學校團體操的表演。因此,在近四十年的長長歲月里,因了岳父岳母的緣故,也因了工作和學習的緣故,我常常在一中校園內進進出出,每當我走進校園,我就感覺走進了一種莊嚴,一種豁達,一種典雅,一種厚重,一種精致,一種神圣:這里是數百甚至上千年祭祀孔圣人的地方,是安化文化和文明的策源和發祥地,同時,也一直是梅山文化和精神的祭壇和高地,一塊真正的風水寶地!
我對一中心生無限的景仰與崇敬,是因為這里是名師云集的地方。在長長的歷史長河中,在安化史冊上叱咤風云的人物,有誰敢說沒在這里求學朝拜過?陶公云汀,黃公自元,羅公繞典,等等,即便能在歷史的風云中翻攪巨浪,成為一方諸侯或一代裊雄,又何嘗不曾在這里向孔圣人叩首膜拜,畢恭畢敬?鑿壁偷光,刺股懸梁,是苦讀,抑或是這方寶地才使得風聲水起,虎嘯龍吟?即便錦袍衣冠時代過去,五四以來,際會風云,這里依然是英雄豪杰匯集之所,安化早期的共產黨人,盧天放,劉肇經,熊邵安等等,就曾在這里使勁擂響舊世界的喪鐘,而迎來了一個新的中國誕生的曙光。即便單以教育文化論英雄,這里依然是人文匯萃之地,在安化有誰能出其右?在100多年的歲月里,聚集在這里的有多少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人物?他們堪稱是安化文化和教育的大師級的人物,為這方山水所作出的貢獻,怎么評價,也不過份。幾十年來,就我個人所見識過的,譬如唐鳳翔老師、邱紹曾老師、何子安老師、何敬書老師、陳義初老師、龍達人老師、鄭純清老師、聶焱老師、劉蔚南老師、何國卿老師、周乃釗老師、李篤青老師、文巨剛老師等等,誰不是響當當的人物?這些人中有許多在新中國誕生的前夜就投身教育,從那時開始的六、七十年歷史進程中,與國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同時也與一中同呼吸共命運,他們中的一些人已經作古,大部分的人已經退休,但是他們為之奮斗的事業卻欣欣向榮,他們工作與生活過的學校卻越來越青春,越來越陽光,越來越充滿活力與希望,這是他們的光榮。比他們小一些的,同樣是英雄輩出,寫幾個與我個人密切些的,譬如傅其社老師、何威喜老師、周登高老師、程慧老師、王合群老師、劉建奇老師、陳信源老師、龍渭清老師等等。他們治學嚴謹,學識淵博,才華橫溢,多有建樹。登高君、程慧君、合群君、建奇君曾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文學發燒友,登高君在《人民日報》發表的大作和在《安化報》上刊載的寫南下打工的散文令本人欽佩不己。程慧君,合群君,建奇君,很有文學天賦,文字甚美。登高君、建奇君,現在仍在一中,己經成為了資深的語文學科權威,程慧君離開一中后去了岳陽,現在不知究里;合群君去了南方,聽說下了海,一中100年校慶,捐了款修建了廣博園,還執筆書寫了碑文,終歸于母校是魂牽夢繞,文字功夫還在,寫得也算不錯。還有信源君、渭清君,也算得上是文朋詩友,他們常常發表文章,到現在仍能常常拜讀到他們的佳作,渭清君曾送我他所撰寫的《平實言文》,文風清新平實,十分精彩,他們對工作,對生活,對寫作的那種瀟灑和豁達,令人起敬。威喜君,更是我十分佩服的一位兄長,他與我同為鄉里,又是親戚,他一生坎坷,英年早逝。我曾為他撰寫了悼詞。他本來可以應該有更大的建樹,他在小學,便被譽為天才,其文章就發表在《中國少年報》上。在那個時代是非常少見的。我的愛好文字和文學,他就曾給過很大幫助和影響,至今我仍然非常感激和懷念他,而且在我所結識的人里,其文學才華能超過他的,真的沒有幾人。他的文章文字的美已超出常人許多,可惜因為出身的原因,他一直不得志,又備受凌辱,以至心有余悸,不敢為文,以至一個才華橫溢的文學天才就此埋沒。好在他以后專攻數學,他的數學才華依然出類拔萃,就是其社君也深深折服。其社君,一個時期出任安化一中校長,他團結帶領一中教育人勵精圖治,奮勇拼博,一度抒寫了一中發展史上新的傳奇,他是一中教育人的精神的縮影。他治學之嚴謹,辦事之認真,待人之誠懇,所求之遠大,令我心儀不已,敬佩有加。
我對一中心生無限的景仰與崇敬,是因為這所偉大學府在110年的歷史長河中對國家和人民所作出的偉大貢獻,她的學子遍及海內外,對此,我不想列舉數字,也不想列舉人名,我想用美國前總統小布什回母校參加校慶的講話作為例子。小布什對耶魯大學的年輕學子們發表了一番演講,大意是:耶魯大學是美國有名的大學,不怎么用功也能成才,譬如我,就成了美國總統,他還指著切尼說,切尼也是耶魯學子,切尼也不怎么用功,本來也應該成為美國總統的,但他中途輟學了,沒有讀完,所以他現在只能當美國副總統。這番話,說得幽默而又風趣。安化一中自然不敢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提并論,但也培養了無數我們國家需要的各行各業,各條戰線的杰出人才,他們在過去和現在為共和國大廈添磚加瓦,增光添彩的過程中,既創造了許多屬于他們自己,也創造了屬于培養和造就他們成長成才的母校和老師的榮譽和驕傲。
所以安化一中是偉大的,
所以值得我無限景仰與崇敬!
作者:陳明和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