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時季,我和妻等一行人踏上了前往陶澍陵園的路程。
沿懷桃公路驅車到小淹,過輪渡,便到了文瀾塔下。兀然聳立的文瀾塔全部由花崗巖砌成,高七層,第一層鑲嵌有道光皇帝欽賜的“印心石屋”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塔據山腰,高大雄偉,俯瞰滔滔資水,遠眺對岸的烏龜巖和城墻崖,頗能體現當年陶公高瞻遠矚、審時度勢、運籌帷幄的干國良臣氣概。
據說當年這山頂有一寺廟,陶澍便是在寺廟中夜伴青燈,苦讀詩書,最終走出大山,步入他今后輝煌的人生。陶公把文瀾塔建在此處,除了此處優美秀麗的風景外,定有他內心獨特的感受和紀念意義。
從文瀾塔溯資江而上,倚江有一條小公路,行車3公里,就進入了陶澍陵園。
園門前矗立兩尊高大的石獅,威武雄壯。左側20米處高聳著一顆碩大的楓樹,直插云霄,虬枝嫩葉,迎風舞動,云從樹頂過,水在樹下流。眼前江面寬闊,江水轟鳴,夕陽斜照,江面生輝,輕舟點點,水鳥翻飛。此情此景,令人心曠神怡,又使人恬淡明凈,超然于萬物。
陶公將墓地選在此,常年背枕青山,面臨碧水,觀清風明月,聽鳥鳴濤聲,生前能叱咤風云,治國安邦,歿后能忍隱青山,歸于黃土,獨守一片世外桃源,非大智者不能為。
園門門柱是兩根漢白玉大理石,高約3米有余,園門兩側用青磚砌成圍墻,門楣上方鐫刻陶澍歷任官職,字體剛健。整個園門古樸典雅,簡潔大方。
進入園內,中間一條1米寬的青石板小道直通陶澍墓地,緊挨路邊是兩排石羊、石虎、石馬、石俑,排列整齊對稱,它們時刻守護在陶公陵前,它們也欽仰陶公的豐功偉績,時刻不離陶公左右?可據當地老人講,它們是陵園的守護神。再往兩側,青松翠柏相映,玉蘭蔥蔥、香樟郁郁,綠草茵茵,把整個陵園裝扮得莊嚴肅穆,遠看山丘上的陶澍陵墓,心中會油然而生敬意。
陵園的最右側靠圍墻處,有兩棟建筑,前面一棟是御碑亭,原為八角亭,文革時被毀,現在看到的是新修的四角亭,(上下兩層,共八角,也算呼應了當年的八角亭)白柱紅檐,金黃琉璃瓦,每個角上各有一條翹首遠眺的雕龍,似有隨時破云乘霧而去之感。亭內巍然矗立道光皇帝御賜的四塊碑刻,遺憾的是,由于天色漸晚,沒有來得及詳細了解碑文的內容。后面一棟是陶澍的享堂,相傳為停放陶公遺容之所,原來有陶公的木質雕像一座,也在文革時被毀?,F在享堂內外全被漆成朱紅色,窗格子也變得簡約時尚,倒失去了我上世紀九十年代看到的古樸典雅精致風格,實為一種遺憾。
距園門百米開外的山丘上,便是陶公的陵寢所在,我們去時,墓前已擺放有數束鮮花,我們沒帶鮮花,大家肅然立在先賢墓前,恭敬地鞠了三個躬。陪伴在陶澍墓左右兩側的是其夫人和側室的墓,我們依次鞠躬。墓室兩側青松相伴,四周碧草相擁,環境清幽。墓后十數米處,兩顆婆娑多姿的金桂枝繁葉茂,像兩把巨傘,在為墓地遮風擋雨,每到金秋季節,桂花怒放的時候,整個陵園一定都浸潤在花的馨香之中。這里是方圓數百米內的制高點,墓后遠處是巍巍青山,墓前100多米處是奔流不息的資水,視野開闊,略無遮攔。古人信奉風水,這里確實是一塊風水寶地。
先賢已作古,但其生前的偉績和遺留的典范足已讓后人膜拜,那束束鮮花和只只香燭不就是最好的明證嗎?
當夕陽將最后一抹霞光灑在金碧輝煌的御碑亭上時,我們也不得不踏上歸程。
來源:原創
作者:陳子敬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