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題:---記安化縣經貿局離休干夏村典型事跡
夏村,男,漢族,現年84歲,中共黨員,安化縣經貿局離休干部、縣關工委委員。1949年8月參加革命工作,1991年6月離休。
20000公里,200所學校,數萬名學生----這是離休20年,令安化縣老黨員夏村驕傲的一組數據。從安化縣經委退休后,他自費5萬多元,義務為全縣207所中小學學生作了六輪青少年思想道德演講。對如今這位已83歲的老人來說,再沒有比把精力投入到關心下一代成長中更幸福的事。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當人們如此感慨的時候,夏村卻頭戴一頂草帽,手提一個布包,走向學校和孩子們,用依然熾熱的情感去點亮一盞盞理想之燈,迎接更加燦爛的朝陽。
偶然開始 必然堅持
1992年5月4日,作為一名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兵,從單位離休的夏村應邀參加安化縣東坪中學的青年節活動,學校請他為學生做一次愛國主義演講。
那天,他講了自己如何在桂林剿匪,如何在朝鮮戰斗,往事歷歷在目,夏村滔滔不絕,結果連夜寫好的7000字報告竟一眼未看。演講結束后,孩子們持久的掌聲讓退休后一直苦于無處發揮余熱的他意識到自己找到了舞臺。
第二天,他立刻向縣委“請戰”:“用5年時間,巡回全縣各中小學,義務為青少年進行校外輔導”。1993年6月,夏村被縣教育局聘為終生校外輔導員,1994年又被聘為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委員。
要做先生,就得先做學生。為了讓山區的孩子喜歡自己的演講,夏村做足了功課。他每年都自費訂閱各種報刊17份,自學了“教育學”“兒童教育心理學”“實用演講學”等課程。在隨身攜帶的提包內,一把剪刀、一個筆記本、一支鋼筆讓他走到哪學到哪。多年來,夏村剪貼了報刊資料75袋,寫了7大本日記和23本讀書筆記。
“我從學生時代開始就聽夏老的演講,聽過多次,印象中還沒有重復過的。”目前在安化當老師的戴望旺告訴記者。她說,夏老的演講經常會由時政生發,如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等,結合這些國家大事,聯系歷史,激發學子的愛國之情。
奔波十幾載
安化縣是湖南省最大的3個山區縣之一,轄地面積4948平方公里,樹密人稀,交通不便。兒子夏農回憶,父親跑得最勤的時候,常常是十天半月杳無音信。“許多學校在大山深入,山高路險,沒有任何交通工具,徒步半天才能到。”
然而夏村到過全縣所有學校。哪怕學校再偏,學生再少。
1996年12月的一天,夏村穿著一雙解放鞋,手拄一根木棍,獨自走進一個名叫柴溪坑的峽谷。沿著蜿蜒的羊腸小道,艱難地向海拔1200多米的梧桐峰頂前行。他必須要在放學前趕到山頂上的梧桐小學。
在這片有著七八個自然村落的崇山峻嶺中,這是惟一的學校。學校只一間大教室,卻有70多個學生、5個年級。夏村的到來和他所講的故事,給孩子們帶來了歡樂和鼓舞。而他自己,作為報告后就在夜色中上路,拄著木棍,一腳高一腳低地摸索著下山,趕往另外一所山村小學。
在夏村多年的講課經歷中,這樣的事情再普通不過。
夏村講課,堅持三不要:不要招待餐、不要講課費、不要車船費。但時間一久,他也“不得不”坐起了“免費車”。
有一次,夏村從煙溪鄉乘車去十八渡鄉,買票時售票員認出了他:“夏老,我們怎么能收你的錢,以后你坐我們的車都免費!”夏村好生奇怪,自己與她素不相識,怎么不用買票?售票大嫂指著司機說:“這是我大兒子,我跟我兩個兒子都聽過你的課呢,小兒子現在江西參軍,年年評為先進咧!”
珍貴的收獲
夏村不辭辛苦,就是希望看到孩子們走正路,有出息。
“男孩要讀書,女孩也要讀,光讀書還不夠,還得要有志向。”夏村說。
2003年秋天,夏村收到一名叫寧鳳的女孩的來信,這是寧鳳在進入重點大學第一天時寫給夏村的。4年前,在安化東山鄉中學107班讀初三的寧鳳本打算輟學打工,但聽了夏村的演講后,重新找到了求學的動力。高中三年,夏村一直與她保持通信,不斷鼓勵和指引她,最后寧鳳考入了重點大學。
多年來,這是辛苦的路途上最令夏村欣喜的風景。孩子們寫來的信很多,夏村都把它們放在一起,視若珍寶。
“很多人說我這么多年付出了太多,但我覺得自己收獲的更多。”夏村對自己的總結是“三無四有”:“沒有失落感,沒有孤獨感,沒有寂寞感。相反,我有職業感,有成就感,有自豪感和愉快感。我很慶幸能發揮自己的價值,我也在我們國家未來這一代人身上看到了希望。”
2005年被評為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2007年評為“和諧安化年度人物”,2008年獲得“湖南省關心少年兒童首屆‘綠葉獎’”,2011年《半月談》雜志15期身邊的共產黨人介紹了夏村的事跡。
編輯:劉強